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作者丨鱼头
尊重原创,拒绝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
空旷的厂房,70年代的氛围布景,“点一杯热茶,能喝一下午”……你的朋友圈或首页,最近有没有开始陆续刷到“曙光茶厂及湖南米粉博览馆”?
没错,热闹的湖南餐饮市场,最近又出了新的“网红”。新近亮相的曙光茶厂,据称,150张茶桌,国庆中秋假期吸引了总人流量超10万人次,对于一个餐饮的新面孔来说,这个成绩无疑是亮眼的。
餐饮新思路:老房换“新装”
其实,从去年东茅街茶馆的走红开始,带动了一批长沙老茶馆陆续进入人们的视野。
他们大多由旧厂房、旧宅改造而来,所经营的内容也不限于茶饮,而是一种集小吃、米粉、快餐、烘焙、文创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餐饮。
东茅街茶馆占地5000㎡,由1952年的工厂礼堂改造而成;
位于浏阳河东岸的马王堆老茶馆同样有着近5000㎡面积,前身是长沙汽车电器厂马坡岭厂区;
长沙县的初恋茶馆,由1979年的供销社“爆改”而来;
曙光茶厂及湖南米粉博览馆4000㎡的空间,前身为核工业中南地质局下属233厂的老厂房。
除了这些之外,更早开业的开福区老宅改造的蔡二茶馆,也同样热度很高,甚至被称为“鼻祖”。
与当下餐饮缩小门店面积、轻装修以控制成本的“小而精”路线不同,这类综合性茶馆不仅面积大、产品品类丰富,在氛围打造上更是花尽功夫。
以新近开业的曙光茶厂为例,旧机床、复古的宣传画和标语、旧式的木靠椅和方桌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怀旧氛围,产品商,除了包含湖南典型的小食以外,还有湖南各地市州的米粉,以及时下流行的特色茶饮和点心。
实际上,将一部分“旧厂房”“老建筑”临时改造为餐饮、茶饮并不是稀奇事,只需要向相关部门提交审批、并提交相应材料等待审核即可。
虽然需要耗费一定时间,但这类老工厂、老建筑通常离核心市区不远,对于餐饮人来说,是一场极有性价比的“选址”。
近些年,在全国有不少将旧厂房、老建筑改造为餐饮、茶馆的例子,品牌也成功“出圈”,像北京的宋家庄鱼市、遵义的时光小院,苏州的牛栏newland、佛山的旧厂咖啡等等。在长沙,老许家鱼市、盐叔蒸市等门店内独特的空间和氛围感,其中一部分原因正是来源于这种“旧房”。
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多方共赢的“玩法”。
老厂房再利用,不仅有利于解决了老建筑长期空置的安全隐患问题,更让这些“老资产”被盘活并重新赢得人气,重新融入时代;
对于餐饮人或投资者来说,除了选址上的性价比之外,还能获得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地理位置带来的附加值优势;
而作为消费者,相比起动辄几十公里的露营地、院子餐饮,这类门店相当于“家门口”又多了一个有的逛、有的玩、有的吃的大公园。
“网红”餐饮们的困境
与很多打造网红餐饮的思路类似,当下流行的这些老茶馆们,从场景的布置到餐食的搭配呈现,有不少涉及都是奔着年轻群体而来。
要么是强烈的视觉冲击,要么是生活中不常见的主题场景和口味,要么是能够“出片”的元素……总之,要能让他们产生足够的新鲜感。
随着越来越多的模仿者出现,这些营造着怀旧情绪和文化的老茶馆们,首先迎来了所有餐饮人都逃不开的————同质化的问题。
虽然当下门店不少,但品牌特色并不强。清一色的竹靠椅、木方桌、板凳、小人书、大字报,大同小异的的“年代感”“市井风””“回忆满满”,“统一款”菜单里的臭豆腐、糖油粑粑、大香肠、湖南米粉……当新鲜感褪去,“老茶馆们”如何持续保持热度?退去这些光环之后,餐饮的餐食服务是否还能承载消费者的期待?显然,答案是未知的。
若无法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老茶馆”也很可能会像此前“工业风”“农耕风”“民俗风”一样,吹一阵之后就逐渐散去。
老茶馆们作为特色餐饮有一定吸引力,但作为“生意”,它却很难复制,后续发展未知。因为这类餐饮对文化属性和地理位置的要求极高,一旦脱离特定区域,便很难再形成网红效应。正如文和友将“大店模式+市井场景”复刻到其他城市后,便难以再现排队的盛况。
其次,“老茶馆们”自身也存在诸多问题。当你打开老茶馆们的主页,很可能会被大量的差评“劝退”。其中被提及最多的,就是“服务差劲”。
顾客们的差评更是涉及服务的方方面面,态度恶劣、点餐流程乱、没有服务引导、区域设置混乱等问题极其频繁。
几乎每一个店主页下,都能看见这些差评和抱怨。很显然,这并非只是某个团队磨合欠缺的问题,而更可能是此类门店难以解决的通病。注定不会太高的客单价和翻台率,当然无法在偌大的空间里提供足量的人员服务。
小馆子们尚有口味和菜品作为“护盾”,而“老茶馆们”的强项却偏偏就是“体验感”,冲着名声和规模来消费的顾客往往有着极高的期待,一旦遭遇差劲的服务,再好的氛围情怀、再浓郁的文化内涵,恐怕也难保持好感,长久下去不利于品牌生存。
不过,时间还早,毕竟越是竞争激烈的地方,越有机会。谁能在这场浪潮中脱颖而出?我们不妨接着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