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 “茶为君,火为臣。” 说明了火功与茶叶品质的密切关系,好的茶叶原料要有好的烘焙技术,才能做出高品质的成品茶。而火功在武夷岩茶中尤为重要,炖火过程在掌握“低温慢炖”的前提下,须因原料的等级、品种、程度、产地等“看茶焙茶”,灵活掌握炖火温度、时间、摊叶厚度来控制火功。
茶叶的初制烘焙,具有继续破坏叶内残留酶活性,蒸发水分,进一步挥发青气,紧缩茶条的作用;第二阶段,精制的炖火使叶内含生化成分产生热物理化学变化,具有脱水糖化作用(熟化)、异构化作用、氧化及后熟作用,从而形成了其高香、浓味、耐泡以及独特的茶汤口感。中国茶历来就有“南做青,北烘焙”的说法。
焙火的程度分为轻火、中火和重火不同火功。实际加工过程中,根据焙火的时间和温度高低,其火功可分为欠火、轻火、中火、足火、高火、病火。
欠火
茶叶加工过程只经过走水焙,或吃火时间太短,温度低于60摄氏度,会造成茶叶火功欠缺。欠火茶外形色泽偏绿,手捻干茶成片状或颗粒状;香气多为清香,细嗅还夹杂有青草味或其他杂味;滋味欠醇和带苦涩味;汤色黄绿。
轻火
轻火茶焙火时温度为80~90摄氏度,时间为3~4小时,所以火功较低。轻火茶香气清远,高而悠长,鲜爽;滋味甘爽微带涩,品种特征明显,但韵味稍弱;汤色金黄或黄色,稍淡;叶底三红七绿,鲜活;这种茶不耐贮藏,容易出现“返青现象”。其适合于刚接触茶的饮茶者。
中火
中火茶焙火温度一般控制在90~100摄氏度,时间4~6小时。中火茶香气浓郁,带花果蜜糖香,杯底香佳;滋味醇厚顺滑,耐泡,茶韵显;汤色橙黄;叶底隐约可见三红七绿,品质耐贮藏。当前茶叶市场的主流产品为中火茶。
足火
足火茶焙火温度一般控制在100~120摄氏度,时间6~12小时。传统茶火功一般掌握足火,其火功较高。如水仙等传统品质,干茶叶脉突出俗称“露白骨”;茶香气多表现为果香,杯底香佳;滋味浓厚,耐泡;汤色橙黄明亮;冲泡后叶底舒展后可见突起泡点,俗称“蛤蟆皮”或“起泡”,茶叶耐泡耐贮藏。
高火
高火茶焙火温度一般控制在120~140摄氏度,时间8~12小时。低档茶为了掩盖苦涩等不良气味,常采用高温长时烘焙。其干茶色泽呈深褐色,香气为焦糖香;味浓耐泡;茶汤深橙黄色;叶底硬挺暗褐,三红七绿不可见。
病火
病火即焙火时温度太高(温度超过160摄氏度)或吃火太急,造成茶叶带焦味,汤色黄黑色,叶底不见三红七绿,部分或全部碳化。品质劣变不宜饮用。
总之,茶叶烘焙方式多样,技术性强,与茶树特有香气和独特的茶汤口感风韵密切相关。必须根据烘焙方式、茶树品种、茶叶产地、茶叶品质等,灵活掌握烘焙温度和时间。这样才能达到焙火的最佳效果。
本文来源:节选自《酒茶香》,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