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跋涉,五次递表,八马茶业这场资本市场的漫长马拉松,终于看到了终点线。
2025年10月20日,八马茶业正式启动港股招股,计划发售900万股H股。若一切顺利,这家拥有超3700家门店的茶企将于10月28日正式登陆港交所,华泰国际、农银国际和天风国际共同护航其最后的冲刺。
这一刻,八马等了太久。而中国茶企的上市之路,从来都不好走。
茶叶这门生意,骨子里流淌着传统的血液。从山场气候的微妙差异,到制茶师傅的独到手感,再到品茗者的个人感悟,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不可复制的变量。被茶客们津津乐道的“岩韵”、“喉韵”,本质上是一套高度依赖感官体验的描述体系——它成就了茶叶的魅力,却也成了资本化道路上最难逾越的鸿沟。
这就是中国茶产业面临的根本矛盾:做着非标品的生意,却怀揣着标品化的梦想。
资本市场需要的是可预期、可量化的增长模型,而茶叶的品质与价值,却难以像工业化产品那样稳定再现。无法标准化,就意味着难以真正规模化;无法规模化,增长的确定性和天花板就会一直被市场质疑。
这道难题,困扰着所有试图叩开资本市场大门的茶企。
回望来时路,茶企的资本化征程堪称艰辛。2011年,天福茗茶在港上市,成为行业里程碑。此后十余年间,安溪铁观音、中茶股份等知名企业屡败屡战,却大多折戟沉沙。2016年前后,一批茶企转战新三板,但流动性的局限让这条路终究只是权宜之计。
直到2023年,澜沧古茶才成为十多年来第二家成功登陆港股的茶企。
八马茶业面对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上市难题,也是整个中国传统茶产业走向现代商业体系时必须破解的“哥德巴赫猜想”。茶叶要从农产品变成标准化商品,从文化饮品变成可复制的商业模型,这条路注定崎岖。
如今,八马即将抵达彼岸,但新的问题随之浮现:上岸之后,路在何方?
八马茶业用十年时间,在中国茶业的版图上织就了一张拥有3716家门店的巨网。这张网的A面,是规模带来的辉煌——门店遍布全国各级城市,超3700家的体量让其稳坐传统茶企头把交椅。但翻开B面,这张网的织法却暗藏玄机,其中3482家为加盟店,占比超过90%。
商业世界有一句老话:用什么方式扩张,就注定要承受这种方式的反作用力。
加盟模式确实为八马带来了漂亮的规模效应。通过这种相对轻资产的路径,公司以较低成本完成了全国市场的快速覆盖。招股书中的数字印证了这条路径的成效,其中加盟店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69%一路攀升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75%。
然而,光鲜的规模数字背后,盈利质量的阴影也在拉长。
46%的加盟渠道毛利率,与直营渠道78.2%的水平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意味着,尽管门店数量在增长,但加盟体系的低毛利特性,正悄然侵蚀着公司的整体利润空间。
更值得警惕的是,加盟模式的压力正在终端市场引发连锁反应。部分加盟商为了完成采购任务、缓解资金压力,选择了刮去产品溯源标识后低价抛售。
这一现象背后,暴露的是整个商业模式的内在矛盾。本质上,八马做的还是一门“品牌批发”的生意。公司将产品批量卖给加盟商,收入便得以确认。这意味着公司的业绩增长,更多依赖于“开店数量”而非终端的实际动销。一旦市场饱和或加盟商盈利困难,这台依靠开店驱动的高速列车,就将面临脱轨的风险。
超90%的加盟占比,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共同体,也将八马置于经典的管理悖论之中:既需要依靠加盟商实现扩张,又不得不耗费巨大成本防止体系因利益分歧而内耗。
加盟商的“刮码销售”行为,表面是看管理问题,但实则是模式内在压力的外在显现。这恰如经济学中的“公地悲剧”——品牌声誉是大家共享的“公地”,但每个加盟商都有最大化自身利益的冲动。个体的理性选择(清库存、保现金流),最终可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结局(品牌价值被透支)。
因此,八马面临的真正挑战,已不止于如何多开店,还在于如何设计一套总部与加盟商之间的“激励相容”机制,让数千个独立商业决策者的自身利益,能够与品牌的长远发展尽可能同频。
而行业的寒意让这一问题更加凸显。
今年上半年,天福、澜沧古茶等9家上市茶企中,7家出现营收下滑。其中,天福营收下降17.1%,澜沧古茶降幅达38.8%,后者更是出现亏损。
八马虽表现优于同行,但也难独善其身。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从11.10亿元微降至10.63亿元,净利润率从13.2%回落至11.3%。更深入的数据显示,2022至2024年间,尽管净利润保持增长,但2024年的增速已明显放缓。
与此同时,核心客户的消费能力也在减弱。2020年至2024年,线下直营店会员年均消费金额从2860.4元降至2469.6元,降幅13.6%。这些数字共同描绘出一幅增长压力下的企业画像。
当行业顺风时,加盟模式是扩张的利器;当行业逆风时,这种模式的脆弱性便会暴露无遗。加盟商作为直面市场的第一道防线,其较弱的抗风险能力会将经营压力迅速反向传导至品牌方。
《新立场》认为,八马业绩的波动,并非简单的周期使然,而是其过度依赖渠道杠杆的商业模式,在宏观经济考验下的必然结果。
这让人不禁联想到餐饮界的“星巴克”与“瑞幸”之辩,星巴克以直营深耕品牌,瑞幸靠加盟闪电扩张。八马无疑选择了后者的路径,用加盟模式快速绘制了一张覆盖全国的商业地图。但地图的“广度”与实际的“统治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当公司的命脉系于数千个独立的商业主体时,任何风吹草动——从区域经济下滑到单店个人的经营失策,都会沿着这根脆弱的毛细血管,迅速传导至品牌的心脏。部分加盟商的“刮码抛售”行为,正是这套系统压力过载后发出的警报。
八马的“万店蓝图”,规模固然令人惊叹,但其根基的稳固性,或许并不如表面看起来那般坚实。
面对规模与质量、增长与盈利之间的现实张力,八马茶业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在维持门店网络规模优势的同时,公司正通过多维度战略调整,探索传统茶企在当代市场环境下的转型路径——这既是求生之举,也是谋远之策。
五次冲击IPO的经历,让八马意识到单一茶叶生意的局限性。面对资本市场对传统茶企标准化低、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质疑,公司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茶叶工厂”角色,在持续夯实茶叶核心业务的同时,积极拓展产品品类,形成“始于茶叶,但不止于茶叶”的多元化布局。
而在此基础上,公司试图突破传统边界,将业务延伸至茶具、茶食、茶饮等周边品类,并推出了花茶、冷泡茶及果干蜜饯等新品,无不透露着吸引更广泛消费群体的渴望。
当然,理想丰满,现实骨感。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茶叶销售在八马茶业总营收中的占比不降反升,从86.5%提升至90.2%。这说明,在消费者心智中,八马依然被牢牢锚定在"茶叶商"的认知框架内。
这让人联想到商业世界的一个经典的大象转身理论:当某个品牌在某个领域过于成功时,其成功的基因反而会成为跨界拓展的最大阻力。八马的品牌认知已被牢牢锚定在传统茶叶领域,任何偏离主航道的延伸,都面临着"品牌引力"的拖拽。
渠道变革是八马转型的另一重要战场。
从招股书来看,八马茶业对线上渠道重视程正在不断加强。线上,八马已在淘天、京东等平台开设139家直营网店,构建起超过2600万人的会员体系。截至2025年上半年,线上渠道贡献了公司总收入的35.4%,较去年同期提升0.6个百分点。
线下,八马打造了"城市会客厅"式旗舰店,借鉴星巴克"第三空间"的理念,试图将门店从单纯的销售场所升级为商务洽谈、文化交流的体验空间。这些坐落于核心商圈的形象店,承载着提升品牌格调、强化高端形象的战略使命。
总的来说,八马茶业形成了线上走销量,线下走独特体验的模式。
八马设想的渠道分工,理论上是成立的,但在实践中却极易陷入自我消耗的陷阱。其核心在于,线上追求“效率”的逻辑与线下营造“体验”的逻辑,本质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主张。
线上渠道受困于流量争夺和比价便利,不得不卷入价格促销的漩涡,这本质上是在传递“性价比”信号。而线下“城市会客厅”斥重金打造的空间、服务和氛围,旨在传递“品价比”乃至“文化附加值”信号。假如消费者发现,在直播间能以半价购入会客厅的同款茶叶时,线下苦心经营的溢价空间和品牌信任便会瞬间坍塌。
这并非八马独有的难题,而是所有试图“两条腿走路”的零售品牌共同的“奥菲利亚困境”,即在两种无法兼容的美丽之间,最终可能双双落空。
破解之道,不应该是生硬的渠道区隔,而是要打造线上线下无法简单比价的“专属产品”或“体验服务”,但这又对企业的产品创新和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而这远比上市本身,要难梳理的多。
这种渠道间的价值主张分裂,最终会侵蚀品牌最宝贵的资产——信任。当消费者在不同渠道接收到完全矛盾的品牌信号时,他们会对品牌的定价逻辑与高端定位产生根本性质疑。八马看似构建了全渠道网络,但若不能解决其内在的价值撕裂,这些渠道反而可能成为彼此消耗、此消彼长的战场。
因此为突破单一品牌的天花板,八马构建了三大品牌矩阵:核心品牌"八马"覆盖全品类茶叶,"信记号"定位高端普洱茶收藏市场,"万山红"则瞄准年轻客群。
不过,就像上文所言,品牌延伸最大的障碍来自于消费者固有的认知。经过数十年经营,"八马"二字已与"传统、商务、礼品茶"深度绑定。
这种认知是一把双刃剑,它让八马在传统茶领域建立了护城河,却也成为了品牌年轻化道路上最沉重的包袱。
传统茶企在资本与市场的夹缝中艰难求索。向上,融资通道狭窄,难以叩开资本市场的大门;向下,行业竞争加剧、消费趋势迭变,经营压力持续攀升。产业链复杂、产品标准化难度高,如同两道枷锁,长期制约着茶企的现代化转型。
八马茶业正是这一背景下的典型样本。成功上市,与其说是解决了一个问题,不如说是开启了一系列更复杂的考题。
恭喜的花篮撤下,招股书的墨迹风干,资本市场的入场券,并不能自动解答困扰茶行业多年的根本矛盾——如何在保持茶叶独特性的同时实现标准化,在追求规模扩张的同时不损害品牌价值。
八马的案例,《新立场》后续也会持续关注,是因为它浓缩了中国传统产业现代化转型的典型困境。上市让其获得了资金,却也让它站上了更明亮的聚光灯下。每一个战略选择,每一次模式调整,都将被放在放大镜下审视。
茶叶的迷人之处在于它的独特,而商业的残酷之处在于它的通用标准。八马的真正挑战,不是如何讲好资本故事,而是如何在保持茶叶灵魂的同时,找到与现代商业文明的契合点。
这条路,比上市之路更漫长,也更值得期待。
*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