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窗外骤雨初歇,潮湿的空气里带着几分黏腻。
茶友发来一张照片,新买的白茶被随意塞进冰箱保鲜层,旁边还摆着半盒糕点。
当即回了句:“快拿出来,不是所有茶都适合冰箱储存的!“
藏茶一事,历来是茶道里的“细活”。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写道:“茶喜温燥而恶冷湿,喜清独而忌香臭”。
冰箱里温度低、湿气重又容易串味。
与其纠结“是否该用冰箱藏茶”,不如探寻如何顺应茶性本真,留住它最动人的风味。
毕竟,一片茶叶从枝头到茶席,历经采摘、制作。
最后能否以最佳姿态呈现,储存这一步,便是关键的“临门一脚”。
《2》
需入冰箱的茶:绿茶与清香型铁观音。
比如绿茶中的西湖龙井。
每年清明前,西湖群山间的茶芽刚刚舒展,茶农便要趁着晨露未晞时采摘。
而后以铁锅“高温杀青”,在瞬间锁住芽叶里的茶多酚与氨基酸。
这近乎不发酵的工艺,让西湖龙井成了茶里的“春日稚童”,鲜活却也脆弱。
一旦脱离低温环境,阳光、高温都会加速它的氧化。
原本嫩绿的干茶会慢慢发黄,那股“雨前龙井带轻香”的鲜爽感,不出十日就会消散大半。
清香型铁观音也是如此。
不同于传统浓香型铁观音的“重发酵、重烘焙”。
现在流行的清香型铁观音,发酵度低。
工艺更贴近绿茶,追求的就是入口时的“兰香清幽、回甘清甜”。
去年,一位茶友将刚买的清香型铁观音放在书房窗台。
不过一周,冲泡时茶汤从浅杏色变成深褐色。
香气也染上了几分“陈闷感”,再好的茶也失了灵魂。
所以这类茶入冰箱,为的是“精准保鲜”。
但切记只能放冷藏层,冷冻会让茶叶细胞破裂,冲泡时滋味变得寡淡。
取茶时更要“速战速决”,打开冰箱门、取出茶叶、密封放回,整个过程不超过30秒。
避免茶叶反复经历“低温-室温”的温差,茶叶因此“失味”。
《3》
宜常温储存的茶:白茶与武夷岩茶。
若说西湖龙井是“喜凉的稚童”,那寿眉与武夷岩茶,便是“耐得住时光的长者”。
它们的风味,需要在常温下慢慢沉淀、蜕变。
白茶作为“陈化代表”,制作工艺极简。
仅经自然萎凋、日光干燥,不揉捻、不杀青,最大限度保留了茶叶中的活性酶。
在常温、干燥的环境下,茶多酚等物质会缓慢分解。
将原本的清甜转化为枣香、药香,茶汤也从浅黄变得橙红醇厚。
可若是将寿眉放进冰箱,低温会“冻结”活性酶的活性,陈化进程直接停滞。
更致命的是,冰箱内的冷凝水会透过包装渗入茶叶。
轻则让白茶染上“水味”,重则发霉变质,好好的陈茶就此作废。
而武夷岩茶的“耐存”,则源于它复杂的制作工艺。
从摇青、做青到最后的烘焙。
含水量低,这让武夷岩茶自带“抗造属性”。
常温下只要储存得当,香气能留存3-5年。
但若是贸然放进冰箱,低温会让茶叶中的芳香物质凝固,冲泡时“岩骨花香”的韵味大减。
同时,冰箱里的异味也会被岩茶吸附,从而茶香不再纯粹。
这类茶的储存,只需记住“五字准则”:密封、干燥、避光、阴凉、无异味。
我家的茶柜就设在客厅北侧,远离阳台的阳光与厨房的油烟。
每年春天打开茶柜,岩茶的兰花香、白茶的陈香,依旧清晰浓郁,这便是常温储存的魅力。
《4》
有人说,藏茶就是藏时光。
西湖龙井藏的是春日的鲜活,白茶藏的是岁月的沉淀,武夷岩茶藏的是工艺的匠心。
而能否藏好茶,关键在于是否读懂茶的“性子”。
它喜凉,就给它低温保鲜。
它喜静,就给它常温陈化。
它怕杂味,就为它隔绝杂物。
就像古人泡茶讲究“茶与水合”,藏茶亦讲究“茶与境合”。
一片茶叶从枝头到茶罐,历经无数人手。
最后能否在茶席上绽放光彩,储存时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对这份心意的延续。
顺着茶的工艺与茶性,给它合适的环境,便是对茶最好的尊重。
毕竟,好的茶叶从不会辜负用心对待它的人。
而正确的储存,便是让这份美好,得以长久留存。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