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在发展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外形,这不是茶自己天然拥有的,而是在制作时人为加工而成。总体来说,对茶叶形状的塑造离不开几个方向:紧实、均匀、美观、方便冲泡。出于这些不同的目的,人们在茶叶身上采用了不同的做形工艺,让它以各种形态出现在货架上。
揉捻,缩小体积,方便运输
茶是叶片,运输起来是个大麻烦。可以想象一下秋天满地的落叶,干燥、蓬松,而且很脆,茶叶如果也像这样没有经过塑形的话,就会占很大体积,不方便运输,而且很容易被压碎。
因此,人们想了很多办法,在茶叶还未干燥定型前给茶叶压缩体积,最常见的就是揉成条形,茶叶就像拧过的麻绳一样紧结,这在红茶、乌龙茶类中很广泛。部分名茶在揉成条形之余,还会进一步做卷曲,让叶片细小紧实,比如洞庭碧螺春、都匀毛尖、祁门红香螺。或者是压扁成薄薄的一片,比如西湖龙井、太平猴魁等。
对于比较成熟的叶片,还可以做得更彻底一些,比如用包揉的工艺揉成球形,原本一片较大的叶子,就可以变成很小的一粒。如安溪铁观音,还有台湾高山乌龙茶等。
此外揉捻还有两个好处,第一是揉捻需要用力挤压茶叶,茶汁被一定程度地挤压出来之后,更有利于冲泡出味。对于全发酵的茶叶来说,让茶汁暴露在空气中,能更好地氧化发酵。第二是大家开始用工夫茶具泡茶之后,这些形状紧实的茶叶在热水中舒展开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茶叶的味道就能缓慢释放,可以冲泡更多次,口感也更有层次,增加了耐泡度。
揉切,让茶出味更快
如果做成出口型的茶,那就不一样了,西方人喝茶更多的是调饮。而且因为历史习惯的不同,他们喝茶不太注重外形,而是关注口感的浓强度,要求出味快。而且比较细碎的茶也更容易分装和运输,因此制茶时会加入揉切或者切碎的工序,再筛分成不同的级别,比如传统的出口型滇红、祁门工夫红茶等。
理条,让茶叶更具美感
当然,中国人喝茶,注重口感的同时也希望有美感,尤其是细嫩的芽茶,或者是鲜绿的绿茶,这就有了“理条”的工序。理条能够让分装更方便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让所有的茶叶都很直,像针一样很好看。比如黄山毛峰、湄潭翠芽、竹叶青等。
目前这些茶叶的做形工艺基本都可以用机器代替,但过去传统的手工工艺,很多也依然保存着。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可以用双手将茶叶一点一点塑造成最终的形状,这需要力量和技巧,也需要对茶叶每一个瞬间的状态都充分了解。也许未来机械化会越来越普及,但希望在了解这些茶叶塑形工序之后,也不会忘记这些经过岁月考验的手艺。
小知识
历史上,为了解决茶叶运输问题,人们还创造了饼茶、砖茶、沱茶,比如需要在茶马古道上长途运输给边疆的民族饮用的边销茶,茶类主要是黑茶。
其方法是,将散茶用蒸汽蒸软,再放入布袋或模具中压紧,再干燥,经过这样处理的茶,可长时间保存且节约体积。饮用这类茶时,用茶针、茶刀等工具撬开即可。
本文来源:节选自《3分钟爱上中国茶》,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