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大师网 牛大洋】清晨六点,云南西双版纳的古茶山上还笼罩着一层薄雾。一位身着素雅长裙,明眸皓齿、美丽动人的女子已经站在茶树间,指尖轻抚过百年古树的叶片。
这位长裙女子名叫马璐芬——是业内熟知的茶人,也是许多茶艺师口中的“马老师”。尽管一夜未眠地处理茶叶样品,她依然妆容精致、笑容温婉,仿佛山间的一缕清风,从容不迫地开启了一天的征程。
马璐芬,出生于云南昆明,是国家高级茶艺师、评茶员、裁判员、考评员,曾任上海龙卯堂主理人、昆明虚宁寺碧云轩禅茶馆馆长,不争书画院副秘书长,中国大师网栏目主编,云南省民族茶文化研究会会员。
外柔内刚:茶人骨子里的坚韧
马璐芬给人的第一印象总是“柔和”。她说话轻言细语,举止落落大方,与人交谈时眼角总是带着笑意。许多初识者都以为她是一位传统的温婉女子,但深交后才发现,她骨子里藏着一种不容小觑的刚毅。
“制茶是和时间赛跑的艺术,”马璐芬说,“萎凋、杀青、揉捻、发酵……每个环节只要差上一分一秒,茶的味道就会天差地别。”
为了精准控制工艺,她曾连续72小时守在茶厂,反复调整温度与湿度;为了找到最合宜的古树茶源,她几乎走遍了云南所有偏远的茶山。车开不了的地方,就骑摩托,摩托骑不进的地方就徒步行走,泥石流冲垮的路段她也照闯不误。
一位与马璐芬合作多年的茶农感慨:“别看马老师说话温柔,涉及到茶叶品质时,她比谁都‘凶’。”
有一次,一批即将发往上海的茶叶在干燥环节略有瑕疵,大家都觉得“可以交付”,但她却当场决定全部销毁重制。她说:“茶如人生,容不得半点将就。”
茶与书画: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马璐芬的茶室中,除了琳琅满目的茶具和茶样,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墙上悬挂的书画作品。有的泼墨山水气势磅礴,有的小楷工笔细腻如丝——绝大部分都是出自名家之手。
“书画和制茶是相通的,”她笑着说,“都需要静心、耐心,以及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多年来,只要稍有闲暇,马璐芬就会拜访各地的书画名家。文物修复师、古玩收藏家、书法大师、国画教授、奇门学者……都曾是她的老师。
她尤其喜欢在制茶间隙研究书画、国学。她说:“磨墨的时候,心就静了;写字的时候,时间就慢了。”
这种“慢”与制茶的“快”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平衡,让马璐芬在忙碌中始终保持从容。一位书画界的朋友评价她:“马老师学书画不像业余爱好者,倒像是个修行者——她是在用笔墨修炼心性。”
从云南深山到世界茶桌
马璐芬制作的茶,最大的特点就是“源头纯粹”。每一批茶叶她都坚持亲自筛选、监制。从采摘到加工,全程不假他人之手。她始终坚持选用云南跟她学习茶艺和制茶的学员自己家位于大山深处的春天的古树茶。并随时与学员及家长沟通,确保每一批茶叶的品质。
与此同时,她还积极寻找全国各地的优质茶叶资源,希望能够给顾客提供更多优质的选择。
“古树茶的根系深,吸收的矿物质更丰富,味道也更醇厚,”她捧起一捧干茶,细细解释道,“但市场上真正能追溯到源头的古树茶并不多。”
为了守住“纯粹”二字,她常常穿梭于云南的勐海、易武、普洱、临沧等地,与茶农同吃同住,甚至亲自参与采摘。
马璐芬的茶叶因原料过硬、工艺独特,逐渐在业内树立起了口碑。北京的老茶客称赞她的普洱“茶汤透亮、回甘持久”;上海的文化人偏爱她制作的古树红茶,称其“有山野之气,亦含文人之韵”;而广州的茶商则说:“马老师的茶,闭着眼睛买都不会错。”
随着知名度的打开,她的合作范围也从云南扩展到了省外,从国内扩展到了海外。日本、韩国朋友曾专程到云南与她交流制茶工艺;西欧的奢侈品企业邀请她跨区域合作;中东的高端茶室要订购她的茶叶……
“见面难”的背后
2016年,经朋友介绍,马璐芬正式担任昆明虚宁寺碧云轩禅茶馆馆长一职。并逐步将碧云轩禅茶馆的公益性改成了盈利性。
自2017年起,通过三年努力,马璐芬将与茶有关的相关元素,如古筝、棋艺、书法、绘画、茶艺培训等逐步融入了茶馆之中。于是到茶馆交流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在此期间,她常常受邀到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云南警官学院、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教授茶学知识,同时还被很多小学和社区邀请去教授茶艺课。她的茶艺课,让更多的人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2023年9月,马璐芬受邀担任上海龙卯堂主理人,直至2025年9月离开上海。
如今的马璐芬,时间成了最昂贵的奢侈品。她的日程表上,满满的全是全国各地及国外的行程安排。许多老朋友笑称:“现在,见马老师比见马云还难。”
一位认识马璐芬十多年的茶艺师说:“以前还能偶尔约马老师喝杯茶,现在只能在微信里看看她了。”
尽管非常忙碌,但马璐芬却从未忽略任何一位朋友。有时间的时候,她总会带上几份精心包装的茶样,顺手寄给故交。“茶到了,仿佛人也就到了,”她说,“茶比人走得远,也留得久。”
茶人之路:永不停歇的修行
有人问马璐芬:“你已经这么成功了,为什么还要这么拼?”她笑了笑,泡开一壶陈年普洱,茶香氤氲中缓缓答道:“制茶没有‘最成功’,只有‘更好一点’。”
马璐芬最近在研究唐代陆羽的《茶经》,她希望能够从中找到更多的制茶灵感。
“茶是中国人的灵魂之物,”马璐芬说,“我希望通过茶,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东方文化的温度。”
夜幕降临,茶山重归寂静。马璐芬收拾好茶具,披上一件外套,又匆匆赶赴深圳。下一次见面,或许是在北京的茶文化论坛上,或许是在上海的书画展中,又或许是在某个遥远的国度——她始终在路上,带着茶香与墨韵,从容而坚定地走向更远的世界。
要说茶给马老师带来了什么。她是这样说的:“人生如茶,沉浮之间方见真味。茶是我的灵魂伴侣,我很感谢茶,茶给我带来了很多朋友。也因为茶,让我从中找寻到了真正的自己。”
马璐芬的故事,恰似一壶精心冲泡的古树茶——初尝温润,细品刚劲,余韵悠长。而她的梦想,就是让这缕茶香飘得更远,直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转自环球大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