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茶禅一味——谈日本茶道源流”新书分享会日前在北京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总店举行。《极简日本茶道史》一书的作者靳飞和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王众一共聚一堂,以京都名刹古寺为文化坐标,深度探索“佛法即在茶汤中”“主中主”“物之魂与人之魂合一”等茶道思想的精髓,以及表象之下的日本文化根源。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茶道与饮茶都被赋予了提供精神滋养的意蕴。作为“新京派文化”代表性学者、戏剧家靳飞曾任东京大学特任教授,并成功执导中日版昆剧《牡丹亭》。凭借数十年穿梭于中日文化间的独特经历,他在新书中系统梳理了日本茶道与中国文化的深厚渊源。
《极简日本茶道史》书影。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王众一在发言时介绍说,《极简日本茶道史》脱胎于2004年靳飞的《茶禅一味》一书。“靳先生早在新世纪初就开始探索日本茶道文化,他不满足于现场观摩日本的茶道,所谓‘老太太转碗’的器物之精美、流程之繁复,而是醉心研究其背后的精神世界和文化源流。恰好当时我主持的《人民中国》杂志,希望组稿一系列文章谈中日间茶文化的交流和嬗变,请他前前后后赐稿十余篇,之后结集成册为《茶禅一味》。”
在小说《古都》《雪国》中,茶会场景常伴随人际疏离,而在《千只鹤》里,茶道场景更成为人性欲望与道德沦丧的展演场域。川端康成在获奖感言中直言:“《千只鹤》是对当今社会低级趣味的茶道发出的怀疑和警惕,并予以否定。”
“川端康成其实肯定了茶道所蕴含的日本古典美学,诸如‘物哀’‘幽玄’,但痛感现代茶道对形式的过度执着。他的批判深获我心,我甚至想把《极简日本茶道史》这本书的副标题加上一句:‘和’川端康成。是跟他的一种唱和。”靳飞由此开启了追溯日本茶道精神的研究历程。
靳飞
“从茶禅东传和日本学习宋文化的开端起,到北山文化背景下五山禅僧与一休和尚的博弈引出茶道的开山祖村田珠光;又从将歌道融于茶道的武野绍鸥及其美学,过渡到日本中世转型时代的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这里面整个日本中世时期历史、文化、思想、艺术的发展都需要做梳理与分析,并以鲜明的问题意识导向引领全书,最后落笔于对现代茶道的思考。”靳飞说。
谈及“茶禅一味”的理念,靳飞认为此乃茶道与禅宗融合的高度凝练。“茶道精神源于禅宗,茶道与禅的交融既是佛教发展的结果,也是茶道进一步得以升华的动力和契机。”日本茶道文化历经镰仓幕府、足利幕府至丰臣秀吉时期的政治变迁,经过荣西、村田珠光、圆尔、世阿弥、亲鸾等大德高僧对禅宗乃至日本茶道的传承和发扬,最终完成了禅宗本土化和日本茶道精神的最终形成。
大德寺藏千利休木雕像
“这期间,例如村田珠光提出的‘佛法即在茶汤中’,倡导通过品茶悟道。而千利休提出的‘主中主’,真正体现出回归主人的本心、回归茶汤的自性、回归修行者的自心的‘主体性’三重回归,一碗茶汤就是‘物、我、道’的圆融呈现。同时,他所秉持的‘四无精神’,无一物无用,无一物不适,无一物无趣,无一物不美也深刻概括了日式的‘侘寂’美学,并升华为超越器物、反对功利分别的生活哲学,指向对朴素、实用、自然之美的极致追求。”
千利休的茶杓“泪”
靳飞认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茶道“一期一会”的精神是专注当下、化解焦虑的良方。他强调,日本茶道的核心精神“和、敬、清、寂”,正包含了消解矛盾之意。而以“道”求“理”,寻得共识,日本茶道的发展史本身即是中日文化互动史的映照。
下一篇:“已对该茶馆老板行政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