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刘备去东吴迎娶孙尚香的时候,军师孔明未雨绸缪,给了赵云三个锦囊。
其中各有一条妙计,确保刘备能安全返回荆州。
第一个锦囊妙计,让赵云大张旗鼓地宣扬了刘孙两家的婚事,使得周瑜的精心设计的美人计落空。
第二个锦囊妙计,在刘备沉醉于新婚燕尔时开启。
让赵云向刘备禀告了荆州危机的情报,促使刘备从甜蜜中清醒,当即决定启程回荆州。
第三个锦囊妙计,用于应对东吴的追兵。
刘备向孙尚香点破了周瑜的计谋,得知真相的孙尚香怒斥追兵,为刘备的返程扫清了障碍,最终众人顺利回到荆州。
简单三计,环环相扣,不费一兵一卒,就顺利将孙尚香娶回了荆州,并且全身而退。
正如孔明用三个锦囊化解危机,冲泡白茶时,也有三招妙计,堪称茶客必备。
没了这三招,纵是千金难求的顶级白茶,冲泡起来也滋味平平。
《2》
第一招:掌握茶水比。
按照对应的茶水比冲泡,是茶汤滋味均衡的关键。
茶多水少,茶汤中饱含滋味物质,喝起来浓苦得像中药。
茶少水多,茶汤滋味被稀释,喝起来又寡淡无味。
泡了茶,却喝不到原本的香气和滋味,一泡茶就相当于被白白浪费。
所以,泡茶的时候,要按照正确的茶水比例来冲泡。
用盖碗冲泡,1∶20是普遍的茶水比。
按照这个比例冲泡白茶,泡出来的茶汤风味浓淡正好,滋味鲜醇又不苦涩,符合多数人的口味。
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适当调整,但切记不能过浓。
另外,换了主泡器,茶水比例也要跟着变。
用玻璃杯、玻璃壶这类茶水不能分离的茶具泡茶时,投茶量要减少。
家中常见的350毫升的直筒玻璃杯,对应的投茶量在1-1.5克左右。
500-600毫升的玻璃壶,投茶3-4克正好。
如果是煮茶,300毫升的水量,只需投茶1.5-2克。
因为茶叶在沸煮之下,内质释放更充分,适当减少投茶量,更能喝到甘醇的茶叶。
《3》
第二招:沸水冲泡。
沸水冲泡,茶味呈现最完整。
只因茶叶中的物质有着各自的沸点,高沸点的物质需要对应的高温来激发。
冲泡出完整滋味的最佳方式,就是用100度的沸水冲泡,让这些物质从高到低依次释放。
如果水温不够,会有一部分香气和滋味被锁在茶叶中,无法释放。
这也是冷泡茶几乎闻不到茶香的原因。
另一方面,茶圈中常说“好茶不怕开水烫”,也是因为高温在激发香气的同时,能逼出不好的物质。
一款茶叶的品质缺陷,在沸水的冲泡下无所遁形。
当然,茶友们不用担心沸水会烫伤白茶,白茶有保护自己的手段。
茶芽和叶背遍布的细密白毫,形成了天然的保护层,不仅能帮助白茶抵御高山的寒冷,在沸水冲刷茶叶时也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更何况,白茶出厂前都要经过烘干,烘干时的温度也不低。
白茶并非茶友们想象中的脆弱,冲泡时,请放心用沸水激发出它的全部风味。
《4》
第三招:快出汤。
优质的高山白茶,有着丰厚的内质,无需刻意闷泡,一样能为茶汤提供饱满的滋味。
刻意延长坐杯时间,反而会严重影响茶汤滋味。
茶叶中的苦涩物质,如茶多酚、咖啡碱等,在高温的刺激下会源源不断地释放到茶汤中。
时间一长,茶汤就会变得又苦又涩。
故而,想用盖碗泡出一杯香清甘活的好茶,快出汤必不可少。
出汤顺畅又不烫手的关键,是盖碗和持碗手势。
常规的110毫升薄胎白瓷盖碗,抓握起来不吃力,适合大多数人。
器型方面,要尽量选择宽碗沿、高盖钮,有腕足的,方便隔开手指和高温。
注水合盖后,推荐用三指握碗法出汤。
先伸出大拇指和中指,相对着捏住碗沿,再将食指轻轻搭在盖钮上,稍稍用力,就能将盖碗轻松提起。
出汤时,大拇指和中指固定盖碗,食指固定开口大小,手腕和手臂控制盖碗倾斜,就能在不倒出多余碎叶的同时快速出汤。
倒出大部分茶汤后,可以上下轻轻掂一掂盖碗,沥干碗底余汤,以免部分茶叶被闷泡,后续茶汤的滋味。
这样的出汤方式简单易学又安全,新手小白也能轻松上手。
《5》
错误的泡茶方式,用在好茶身上是暴殄天物。
曾经遇到几位茶友,冲泡白毫银针都喜欢闷泡十几秒。
追问具体原因,答案如出一辙——白毫太厚,怕泡不开。
但实际上,只要用沸水泡、环壁注水,白毫银针基本都能被浸润。
而几十秒的闷泡,对以鲜爽著称的白毫银针而言,恰恰是致命的。
注水后出汤,才能保持茶汤的清新与鲜爽。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