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博弈再添新戏码。7月1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接受采访时公开喊话,要求中国“加快稀土磁铁出口”,理由是当前稀土流通量仍未恢复到4月初的水平。然而,这看似“迫切”的合作请求背后,却暴露了美国在稀土问题上的深层焦虑与矛盾逻辑——既想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又不得不低头求援;既希望中方兑现协议承诺,自己却迟迟不愿取消对华限制措施。
稀土成美国“卡脖子”软肋,贝森特急切喊话
贝森特的急切并非空穴来风。数据显示,美国83.7%的稀土依赖中国供应,重稀土依存度更是高达97%。稀土作为高端芯片、军工产品和新能源设备的核心材料,一旦断供,将对美国经济和国防造成严重影响。6月,美国福特公司就因稀土短缺被迫关闭芝加哥工厂,进一步加剧了美国的“稀土焦虑”。
稀土(资料图)
尽管中美5月达成协议,中方承诺依法加快稀土出口审批,但贝森特仍宣称“稀土流通未恢复至4月初水平”,要求中国“回到3个月前的状态”。更耐人寻味的是,美方同步释放“特朗普团队拟访华”的消息,将稀土议题与高层互动捆绑,试图以“合作姿态”换取中方让步。然而,这种“既要中国加快出口,自己却不愿取消限制”的做法,显然缺乏诚意。
美国稀土供应链困境:依赖中国却难以摆脱
美国的“稀土焦虑”源于其自身供应链的脆弱性。全球92.3%的稀土分离产能和86%的深加工专利掌握在中国手中,而美国虽紧急与澳大利亚、蒙古等国签署矿产协议,但这些国家开采的原矿80%仍需运至中国精炼。
更严峻的是,美国构建自主稀土供应链面临多重障碍:
资源禀赋不足:本土稀土矿多为低品位矿,开采经济性差;
白宫(资料图)
技术与人才短板:缺乏成熟的精炼技术与专业工程师;
产业生态薄弱:企业利润微薄,难以吸引投资。
美智库直言“摆脱中国稀土需十年”,而中国企业已开发出多数美国芯片的替代品。这种“短期断供风险”与“长期自主无望”的矛盾,迫使美国不得不低头求援。
协议执行的“单边主义”:美方诚意缺失
中美上月达成的谅解协议明确:中方依法审批稀土出口申请,美方取消部分对华限制性措施。然而,协议执行呈现“中方履约、美方拖延”的失衡状态:
中方行动:商务部多次强调“依法合规、加快进度”,出口许可证审批已提速;
美方失信:谈判前对华实施的歧视性限制(如禁止出口民用航空发动机技术、EDA软件、限制留学签证等)仍未取消,所谓“取消反制措施”仅停留在口头。
这种“只取不予”的做派,暴露了美方的真实意图——既想享受中国稀土供应的“红利”,又不愿放弃对华技术封锁的“筹码”。正如美国专家麦尼尔所言:“美国在稀土战中已败给中国,但华盛顿仍不愿面对现实。”
中方的底线:稀土管控是“战略工具”而非“交易筹码”
面对美方的急切诉求,中方的立场一以贯之:稀土是关系国家安全的关键战略资源,出口管制合理合法,且“管制不等于‘一刀切’”——符合许可的申请中方依法审批,但前提是美方必须展现诚意。
稀土(资料图)
中国的反制能力与战略定力是美方无法忽视的:
历史经验:过去一年,中国已通过镓、锗出口管制、中重稀土审批清单等方式,多次回应美国的技术封锁;
现实底气:芯片供应可通过补贴与产能转移缓冲,但稀土断供将直接导致美国高端制造业停摆;
核心关切:若美方真想彻底解决稀土需求,需先回应中国两大核心利益——取消高额关税、重新开放市场,以及在台湾问题上拿出实际行动。
结语:中美博弈的“稀土逻辑”与未来走向
贝森特的“不情之请”,本质是美国“既要享受中国稀土红利,又要维持对华施压”的矛盾心态。但中国早已看透:稀土是“合作工具”,而非“交易筹码”;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需建立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短期内,美国“吃着中国稀土还打压中国产业”的幻想难以实现;中长期,中美将在“合作—对抗—谈判—再对抗”的循环中反复拉扯。而美国内部能否就“取消对华限制”达成共识,将成为观察中美关系走向的关键变量。
特朗普或许即将登机访华,但他的“见面礼”若仍带着施压的傲慢,等待他的,或许是中方更坚定的“不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