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贵州黔玉油茶开发有限公司油茶压榨车间,茶籽经过筛选、烘干、剥壳、调质、低温冷榨、过滤、毛油暂存、脱胶碱炼、冬化过滤等20多道工序后,茶油才通过专用管道流向冷库。
“别小看这些工序,里面包含多项国家专利。”公司副总经理田维宽指着自动流水线说,“黔玉油茶采取低温压榨,全程无菌操作,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茶油的营养价值和健康成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超90%,比橄榄油含量还要高。”
工人正在黔玉油茶公司烘干车间劳作。
茶油,是中国最古老的木本食用植物油之一,与橄榄油的脂肪酸组成、营养成分相似,被誉为“东方橄榄油”。
近年来,玉屏侗族自治县打破传统方式,通过科技创新与生态伦理的深度融合,创新油茶产业发展之路,重新定义茶油的“含金量”,让这滴金黄的茶油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鲜活注脚。
玉屏茶油的“新”,首先体现在品种的迭代升级。成立油茶全产业链技术攻关团队,从全国296个油茶品种中选出了18个适宜在玉屏及周边地区发展的优良品种,并建成现代化油茶育苗基地。
技术人员在老油茶树上嫁接新枝。
其次是根植于土地伦理的重构。解决了品种的后顾之忧,现代油茶种植环境也十分讲究:基地选择海拔在300~1200米之间,土层厚度大于60厘米;
摒弃传统的随意栽种,整地完成后,按设计的造林株行距放线、挖坑种植;根据坡度的不同,油茶植株的距离也不同,种植时还要将基肥与表土充分拌匀。
从栽种的第二年起,施肥量逐年增加,施肥后覆土。随后进行复垦、树型培育和整形修剪,用精细化的管护确保油茶树的生长品质。
更富想象力的实践发生在林间生态链。农民在茶林套种太子参、黄精等药用植物,吸引赤眼蜂等益虫构建生物防控网,农药使用量同比下降90%,成熟的果实最后经过手工采摘,送往精深加工厂。
玉屏一家油茶公司工作人员正在晒油茶果。
在黔玉油茶公司,油茶籽压榨出茶油后,还要经过不溶性杂质、水分及挥发物含量、主要脂肪酸的相对密度等指标的检测,才能作为高品质食用油走上更多消费者的餐桌。
生产线的另一端,油茶副产物正经历价值重生。茶籽初榨之后,茶籽饼粕可应用于农药、医药、日化等行业;提取完茶皂素的茶粕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及饲料。
数据显示,目前玉屏油茶种植面积超过23万亩,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13家,已开发出保健、日化等油茶系列产品30余个,综合产值超过5亿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葛永智
一审田勇
二审杨聪
三审朱邪
上一篇:品茶香,访古道!来新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