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山河+讯(记者 孙佳森)近日,中俄蒙三国共同签署了《中俄蒙“万里茶道”旅游合作发展计划(2025-2026)》。同一时间,我省两名青年博士王馨雨与郝晓云正跋涉在“万里茶道(蒙古—俄罗斯)段”,开展该段的学术与文化考察之旅。
王馨雨与郝晓云均毕业于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世界经济专业,师从俄罗斯工程 院 院 士 、经 济 学 博 士 、教 授НиколайИвановичДиденко。在攻读博士期间,他们深入研究“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蒙俄经贸合作,并始终关注“万里茶道”的历史传承与现实意义。
作为山西籍青年学者,王馨雨与郝晓云对晋商文化与茶路传统有着天然的情感。他们多年来致力于晋商史与万里茶道研究,并在博士阶段结合语言与经济学优势,对俄罗斯境内的“茶路遗迹”进行长期关注与文献搜集。此次,他们从蒙古乌兰巴托和俄蒙边境的恰克图出发,沿着历史上茶叶北上的主干线一路西行,跨越俄罗斯南西伯利亚的群山与平原。他们途经地方历史博物馆、茶文化博物馆、茶文化遗址,访问高校与档案馆,查阅19世纪中俄贸易账册和合同记录;与学者、收藏家及茶商后裔交流,收集大量史料与实地影像。最终,他们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
“万里茶道”形成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是由晋商主导、以茶叶贸易为核心的国际商贸通道,全程超过13000公里。途中,王馨雨与郝晓云通过了解中俄边境贸易的制度演变、研究茶叶贸易如何推动沿途城市化进程等内容,深入了解俄罗斯茶文化的演变及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再生沿途。王馨雨与郝晓云还观察到,茶文化正在俄罗斯青年中重新兴起,从传统的茶铺到现代茶馆,从地方展览到城市文创活动,“茶”再次成为中俄文化交汇的象征。
“这不仅是穿越欧亚大陆的旅程,更是一次让历史重新发声的文化跋涉。万里茶道不仅是一条商路,更是一条文化之路。”在行程日记中,两位学者这样写道。随着《中俄蒙“万里茶道”旅游合作发展计划》的推进,未来可以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究、跨境旅游与青年交流等领域展开更多合作,让“茶道”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王馨雨与郝晓云表示,接下来,他们将把此次调研成果整理为系列学术论文、文化随笔与影像作品,并计划在中俄两国的高校与文化机构举办主题展览与讲座,以推动更多青年学者与公众了解、研究并参与“万里茶道”的跨国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