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下午,在湖北省文旅厅和万里茶道联合申遗办的指导下,由长江日报与武汉大学共同主办的“万里茶道国际传播IP项目”启动会暨专题培训会议于武汉大学召开。
项目计划以“重走茶道,遇见东方”为主题,组织重走中国境内万里茶道的考察活动,路线覆盖万里茶道中国段沿线的九省(区、市),这是继2014年长江日报“重走中俄万里茶道”活动后又一次重走活动,旨在促进万里茶道IP在新时代的国际传播。来自《长江日报》、武汉国际传播中心、武汉发布、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代表和武汉大学的30余名中外青年学者参加了本次活动。
在项目启动环节,武汉发布总编辑秦性杰阐述了万里茶道国际传播IP项目对于武汉打造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的战略意义。他指出,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项目成员要积极行动、全力以赴,讲好当代鲜活、富有生命力和烟火气的万里茶道故事,并期待项目扎实且丰硕的创新性成果产出。
)
武汉国际传播中心主任倪宁表示,万里茶道联通中蒙俄三国,既是中外友好交流的重要见证,也对探索“中国式近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有着重大意义。她介绍,本次重走万里茶道行动将重点关注中外青年对这条古老商道的当代理解,旨在通过打造国际传播IP,向世界生动讲述中国发展的新时代故事。发言最后,她鼓励中外青年在此次探索中用心感悟中国文化、汲取中国智慧和感受中国力量。
)
在活动部署环节,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时磊研究员介绍了项目的背景及由来,指出每一次
“重走”都是一次独特的遇见,承载着不同的时代感受与历史意义。随后,他就项目预期成果、任务安排、人员分工及后勤保障等环节进行了明确说明,并从操作层面出发,对前期准备、实地考察与最终成稿给予了具体指导,以确保项目扎实、高效推进,并最终圆满完成。
)
随后,在专题培训会议上,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后孙博文老师结合内蒙古段考察经验,围绕研究问题选择、田野调查方法、口述访谈技巧与伦理、材料保存与处理等方面进行了主题分享,并特别指出要在具体实践中灵活应变。
)
《长江日报》高级记者周劼从中国古代话本与拟话本讲起,分享新闻及拟新闻的写作方法,指出聚光灯式的写作是要以小见大,深入发掘有意义的故事,并鼓励项目成员调动自身敏锐力与判断力进行积极思考。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大众分社社长杨静从编辑和出版的角度,围绕框架搭建、内容安排、语言风格、交稿规范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并对成书的质量、效果及影响进行了展望。
)
《长江日报》摄影记者胡冬冬结合内蒙古段实地拍摄经验,围绕vlog拍摄脚本、摄影及其他问题两方面进行了分享,并特别区分了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的内涵及拍摄技巧。
)
此次会议的圆满举办,标志着万里茶道国际传播IP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团队通过系统部署及专业培训,已凝聚共识、明确方向。各参与单位也将协同推进实地考察、内容创作与成果转化,展现真实鲜活的当代中国叙事,为万里茶道焕发新的时代生机以及增强中国国际传播力影响力添砖加瓦。
)
(资料来源:武大茶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