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象一下,你穿越回长安城的一个午后,走进一位文人的书房,他正在专心致志地……捣茶饼。没错,唐朝人喝茶可不是简单地抓把茶叶泡水,那是一场融合了技艺、美学甚至哲学的精致仪式。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唐朝人喝茶到底有多讲究?
一、喝茶前先得“制茶”:一道复杂的预处理工艺
唐朝可没有我们现在这种散装茶叶。那时候流行的是“饼茶”,制作过程堪比一场手工业马拉松。
根据“茶圣”陆羽在《茶经》里的记载,采茶要在二月到四月间的晴天进行,采回来后要经过“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七道工序。说白了就是先蒸青,再把茶叶捣成泥,压进模具里拍成饼状,最后烘干穿成串,密封保存。
你可能会问,这茶饼长啥样?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唐僖宗供奉的鎏金银茶具,同时发现的还有一些已经碳化的茶饼。这些茶饼可不是简单的圆饼,上面还压有精美的花纹,有的甚至用金箔装饰,堪称艺术品。喝之前得先用茶焙烤热,再用茶碾子碾成粉末,用茶罗筛细——这一套流程下来,没半个时辰根本喝不上茶。
二、喝茶的“二十四器”:少一样都不专业
现代人喝茶,一个杯子一壶水可能就搞定了。唐朝人要是看到这场景,估计得直摇头。陆羽在《茶经》里明确列出了全套茶具,足足有24种!
煮茶用的风炉、承灰用的灰承、烤茶用的竹夹、碾茶用的茶碾、筛茶用的罗合、量茶用的则(类似小勺子)、取水用的水方、舀水用的瓢、盛盐用的罐子……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法门寺出土的那套唐代茶具更是奢华到让人咋舌:鎏金飞鸿纹银则、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茶罗子、鎏金伎乐纹银调达子,光听名字就知道不是普通物件。唐朝文人聚会时,光是摆出这一套器具,就已经彰显了主人的品味和地位。
三、煮茶如炼丹:对火候和时间的极致追求
唐朝人煮茶,有点像我们现在精心手冲咖啡,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
首先是选水——山泉水最佳,江水次之,井水最差。陆羽甚至专门评过各地水质,认为镇江中泠泉和庐山康王谷水天下第一。
然后是烧水,要观察水沸腾的三个阶段:一开始冒像鱼眼的小泡,微微有声,叫“一沸”;边缘像涌泉连珠,叫“二沸”;到了波浪翻滚就是“三沸”,这时候就得赶紧把茶末放进去,再煮就“水老不可食”了。
最特别的是,唐朝人喝茶是要加盐的!在水一沸时,就要根据水量加入适量的盐来调味。你是不是在想:这不会是黑暗料理吧?其实适量的盐确实能提鲜,我们现在不也经常在咖啡里加盐来平衡风味吗?
四、分茶与品茗:一场风雅的社交仪式
茶煮好了,怎么分也有讲究。要先撇掉水面上的沫饽(就是茶沫),因为这是茶的精华所在。分茶要均匀,不能你多我少。
唐朝人品茶,标准还挺特别的——他们觉得茶汤的颜色以淡黄色为佳,绿色次之,红色最差。这跟我们今天对绿茶汤色的审美还挺不一样的吧?
文人雅士喝茶时,还要配以诗词、音乐、清谈。白居易就写过“闲吟工部新来句,渴饮毗陵远到茶”,把喝茶和吟诗当作同等风雅的事。唐代的茶会,其实就是一场小型的文化沙龙。
五、从宫廷到民间:茶道如何渗透唐朝每个角落
你可能以为这么复杂的喝茶方式只有贵族玩得起,其实不然。唐朝中期以后,饮茶习俗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
宫廷里有专门的茶宴,最出名的是唐玄宗和兄弟们办的“清明茶宴”,一边品新茶一边联络感情。文人士大夫更是把茶当作精神伴侣,卢仝的《七碗茶诗》把喝茶的体验写得特别传神:“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连普通老百姓也离不开茶,城市里已经有了卖茶的店铺,甚至出现了“茶马互市”——用内地的茶叶换边疆的马匹。敦煌出土的文书里,还发现过普通家庭买茶的账单呢。
唐朝茶道给现代人什么启示?
我们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泡茶经常是抓把茶叶冲水了事。但唐朝茶道提醒我们:有时候慢下来,把一件日常小事变成有仪式感的体验,反而能获得更深的满足感。
下次你泡茶时,不妨也学着唐朝人,专注地观察茶叶在水中舒展的样子,闻一闻茶香,甚至像他们一样,用心准备一套自己喜欢的茶具。这种“慢生活”的态度,或许正是忙碌的现代人最需要的。
唐朝人把喝茶从解渴提升到了修身养性的高度,这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跨越千年依然值得我们学习。毕竟,真正的精致,不在于器具有多昂贵,而在于对待生活的用心程度。
对了,如果你试过唐朝这种加盐的喝茶方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体验!或者你还有什么关于古代生活冷知识想了解的,也可以告诉我,下次我们继续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