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古人的秋天,是从一阵风、一片落叶开始计算的。
立秋之日,凉风至,天子要带着大臣祭祀迎秋。
宫里的太史官,对着梧桐树大喊一声“秋来!”,梧桐叶落,秋天就到了。
今人的秋天,似乎要从一杯奶茶开始。
当“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挂上热搜,才知秋日将至。
这是带着几分营销,又混着几分真诚的仪式感。
而我们这些以茶为伴的人,也在茶席上迎接秋天的到来。
日升月落之间,不自觉地喝起温润醇厚的老茶,把水烧得更沸。
不少茶友,在夏天贪恋一杯清凉的冷泡茶,以消暑解渴。
但中秋过后,刮起凉风,茶桌也该换季了。
《2》
天气转凉之后,选择茶叶时,可以多考虑更温润的品类。
衣柜要收起短袖T恤,为长袖外套腾出空间,茶桌上,不妨也给老白茶、岩茶和红茶留些位置。
老白茶是经过沉淀的茶。
经过长时间的转化后,老白茶中的咖啡碱、茶多酚等物质会明显减少。
刺激性物质含量的降低,使老白茶的茶性变得更加平和、温润。
汤色如琥珀的老白茶,香气清郁,药香、陈香是常见的香型。
富有浆感的柔润茶汤,不会给肠胃带来负担,尤其适合在干燥微凉的秋季饮用。
岩茶,是半发酵的乌龙茶。
由于“焙火”的特殊工艺,岩茶的茶性也是平和的。
带着焙火香、花果香的茶汤滋味醇厚,韵味绵长。
中秋之后,正是每年的新岩茶扎堆上新的时候。
此时的新岩茶火气已退,不出意外,到手就能喝。
金秋十月,推荐茶友们都来品一品2025正岩大红袍《桂花仙》。
焦糖香、木质香、花香,是它盖香的基调,热气涌出时,还能闻到一股桂花香。
橙黄色的茶汤,在白炽灯的照射下,于茶席上投下一片余晖。
茶汤以香为底,托起丰盈的滋味,喝得人也飘飘然了。
此时喝《桂花香》,应时应景,别有一番风味。
另外,茶友们别忘了红茶。
全发酵的红茶,几乎是茶性温和的代表。
鲜醇的茶汤中,花果香清晰可闻,回甘明快。
冬吃萝卜夏吃姜,天气转凉,也该把这些应季好茶端上茶桌了。
《3》
秋冬季节喝茶,除了传统的冲泡方法,也很推荐茶友们煮茶。
寒露过后,开始降温,天气会越来越冷。
在手脚冰凉、口干舌燥的秋冬季,没什么比喝一杯热腾腾的老白茶更舒服的了。
老白茶内质稳定,不容易煮出苦涩味。
持续的沸煮,反而能更好地将深层的养分和风味物质释放出来。
煮过的老白茶,香气与滋味会更直接、浓郁。
而且,煮茶相比盖碗冲泡,也更简单。
煮茶的关键,在于控制好茶水比和煮茶时间。
一般来说,400毫升的水,备2克茶就够了。
煮茶时,先用大火把水烧开,再投干茶。
茶汤再次沸腾后及时关火,就能分汤品茶了。
不过量投茶、不长时间的沸煮,才能避免茶汤变得浓苦。
《4》
最后,再分享一些秋冬时节喝茶的实用技巧。
首先,聊聊茶汤的保温。
天气一冷,茶汤也凉得快。
刚泡出一杯热茶,可能没喝几口就凉了,难免扫兴。
想随时喝上热茶的茶友,可以在茶桌上备一个保温杯垫。
将装着茶汤的玻璃公道杯放在上面,茶汤就能一直保持在合适的温度,不怕变凉。
在办公室喝茶,条件有限,可以先泡好的热茶汤,再倒进保温杯里。
如此既避免了闷泡茶叶,也能随时喝到热茶。
选择电陶炉的时候,尽量选择有保温模式的,煮起茶也方便。
其次,冲泡每一道茶汤前,都要注意水温。
秋冬季环境温度低,热量散失快,水温不够,很难充分激发茶内质。
把水烧滚烫了,才能泡出茶叶本味。
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能实打实地提升秋冬喝茶体验。
《5》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是杜牧笔下的秋夜,孤寂、凄凉。
好在,与茶为伴秋天并不孤单,反而多了几分鲜活。
中秋过后,秋意更浓,轻罗小扇也该收起来了。
多喝热茶,秋日更安好。
茶桌上的一杯热茶,既能驱寒,又能润燥,带来的温暖是由内而外的??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