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28国施压中印,对俄罗斯的制裁层层加码之际,俄媒突然爆料称,俄方愿意向美国供应380万吨稀土资源,只求换取高科技产品解禁。这个被外界视为“投降信号”的提议,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博弈?
近日,观察者网消息称,特朗普在与欧洲国家的一场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求:希望欧盟对中国和印度这2个购买俄能源的大国,加征100%的关税,以此来逼迫俄罗斯结束俄乌冲突。
而在此之前,美国已经对印度征收了50%关税,以阻止其对俄罗斯石油的采购。
然而特朗普所谓的“二级制裁”并没有多大效果,中印都没有低头:印度不仅没有中止,反而加大了对俄石油的采购力度;至于中国,一直都按自己的节奏和需求采购,美国也没敢直接加税。
眼看这招行不通,所以特朗普才又撺掇欧盟当“马前卒”,对中印加税,抗下第一波攻击。
说白了,现在美国和欧盟27国一起,共28国准备对中印施压,但按目前情况来看,中印并没有认输。
但出乎意料的是,俄罗斯自己却率先释放了缓和信号。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消息称,在9月初的东方经济论坛上,俄稀土金属行业负责人迪穆哈梅多夫抛出一则重磅消息:俄方愿意用稀土金属协议换取美国解除对高科技产品的制裁。
也就是说,俄罗斯手握2870万吨稀土储量,其中380万吨已经具备开发条件,就等美国点头。
这对正四处寻找稀土替代源的华盛顿而言,无异于“天降惊喜”。
从F-47六代机到电动汽车产业链,美国对稀土的需求几乎渗透到每个高科技领域。
而自从中国加强稀土出口管制后,美国国防工业就像被掐住了命脉,如今俄罗斯主动递来橄榄枝,显然是给了白宫一个难得的突破口。
其实,仔细观察时间线会发现,这场交易早有预兆。
今年2月普京就已放出风声,3月俄直接投资基金总裁德米特里耶夫证实美俄开始讨论稀土合作,7月底特朗普更公开表态看好与俄贸易潜力。这一连串动作表明,双方都在试探某种新型交易模式。
对俄罗斯而言,这笔交易本质上是一场“资源换喘息”的博弈。
西方制裁已经让俄罗斯经济承压三年多,若能通过稀土出口换取高科技产品解禁,特别是医疗设备、工业仪器和高端芯片等关键物资,一定程度上定然能够缓解国内产业压力。
更何况,俄罗斯的稀土开采面临诸多瓶颈——西伯利亚冻土带基础设施匮乏,提炼技术落后,急需西方资金和技术投入。
而特朗普政府自然也会看中其中的战略价值。
中国稀土出口量占全球90%,提炼技术更是一骑绝尘。若美国能与俄罗斯建立稀土供应链,不仅能够分散风险,还能在美中博弈中多一张牌。
有分析指出,俄罗斯此举可能暗含对中国的微妙制衡。近年来中俄关系虽日益紧密,但莫斯科始终对过度依赖北京保持警惕。通过与美国建立新的贸易通道,俄罗斯或许在尝试寻找中美之间的平衡点,避免在外交和经济上被单一力量主导。
但整体来看,美俄稀土合作面临三重障碍:
第一是技术门槛。
俄罗斯主要稀土矿床位于北极圈附近的永久冻土带,开发成本是常规矿区的数倍。
而且,即便美俄达成协议,两国在稀土提炼技术上都落后于中国,俄罗斯稀土要想形成实际供应能力,能否突破技术瓶颈仍是未知数。
这期间中国仍将保持绝对主导地位,更何况俄罗斯的稀土提炼技术同样依赖中国设备。某种意义上,这出戏码反而印证了中国在稀土产业链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第二是政治风险。美国国会中强大的反俄势力绝不会轻易放行。参议院两党在对俄制裁问题上罕见一致,想要推翻现有制裁体系,恐怕比开采稀土本身还要困难。
而俄罗斯也担心投入巨资后遭遇美国再度变脸——这种缺乏战略互信的合作,自然是很脆弱的。
第三是国际反应。欧洲国家若看到美俄突然“握手言和”,恐怕会产生被背叛感;乌克兰更将面临外交困境。这些连锁反应可能重塑整个西方联盟体系,华盛顿不得不慎重考量。
但即便如此,这场谈判本身已经释放出重要信号——在国际政治中,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当稀土成为新的战略货币,事情可能会有不同的走向。
事实上,最终决定胜负的,不再是谁的矿多,而是谁的技术强、谁的供应链稳、谁能在不确定性中保持战略定力。中国的稀土地位,短期内依然难以动摇;而美俄的这场交易,恐怕更多是政治姿态,远未到改变局面的时刻。
上一篇:军人时刻接受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