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今天在某音直播间,我们的主播正讲解得热情投入的时候,来了一位茶友。
她称呼我们为:初代网红。
并且称,八九年前就开始喝我们家的茶了,这些年,陆陆续续,一直不间断在买。
这位茶友的有感而发,瞬间就把村姑陈拉回了2015、2016年,那些小陈茶事初创的岁月。
原来,距离我们在互联网上崭露头角,已经近十年了。
这十年来,选择进入互联网茶圈,选择在互联网上卖茶的人,一茬又一茬,一拔又一拔,前赴后继,奋不顾身。
掀起过一轮又一轮的茶业高潮,也留下了一圈又一圈退潮后的残枝断叶。
这十年来,小陈茶事埋头前进,村姑陈和李麻花仿佛呆在一座暗无天日的地下室里,一直在搭建这栋高楼的地基。
现如今,十年磨一剑,地下室的第一期终于初具规模的时候,行到地面上来,回首一看,不由得吓一大跳。
当年一起走来的那些同行们,竟然有一大半都不见了。
散俟于茫茫茶海,寻不见踪迹。
另还有一些,却是从来没见过的生面孔,新进加入的人。
这才惊觉,时移世易。
这个圈子,已经大变样了。
《2》
初起的时候,大家选择在互联网上卖茶,一是因为没有客源,二是因为没有强大的资本去开一家线下店。
众所周知,开线下门店是很烧钱的。
闹市区的租金,昂贵不说,还要押三付一;装修,包间要私密,要隔意,要有意境,要有调性,大厅要宽敞明亮能坐下很多人,这设计费和装修费,没有几十个W拿不下来;人工,请茶艺师来看店,要招聘,要培训,要日常管理,这笔开支,不可谓不大。
还有进货,每种茶叶拿一些,凑起来就是很大一笔库存。
更难的是,支付了这么一大笔钱之后,店如愿开起来了,却发现,门可罗雀。
要么是消费额低,每天的业绩还不够维持房租和人工开支;要么是根本就没客人,店里冷冷清清,基本上都是店员自己在自娱自乐。
然后就是硬撑。
没有品牌的,自己开的店,撑不过半年,就无奈转让了。
有一些掌柜,痛定思痛之后,转头去做大品牌的加盟店。
挂上大茶企的品牌LOGO,心甘情愿给人家当了线下的广告牌、品牌宣传器。
然而,这种加盟店,如果掌柜自己没有稳定的客源,也不一定能挣到多少钱。
毕竟,大牌最优先要保住的,是它的品牌价值与价格体系,给到加盟商的,是一个不高不低的折扣。
这里面能拿到手的真实的利润,其实也并不太多。
卖品牌茶,看上去很美,其中甘苦,也只有加盟商自己知道了。
《3》
于是,有一段时间,大略就是互联网文字的黄金时代,2012-2018,各大平台都是文字为王的时候,那些在线下发力失败或者不敢发力的茶行业爱好者们,踊跃投入了互联网的怀抱。
开启了一段不长不段的写字卖茶之路。
这条路很宽,基本上只要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不写错,都可以进来开一个账号,发一些文字,拍几张图片,卖几斤茶。
那段时间也是福鼎白茶的黄金时代。
村姑陈触目所及的,除了写白茶的,还是写白茶的。
写其它茶类的人很少,写六大茶类盘点式的,就更少了,基本上只有喜欢蹭流量的那一两个人。
那几年,互联网卖茶的掌柜,除了个别私德不修喜欢跟团队的女写手搞暧昧,大多数还是有良知的,有信念的,哪怕是卖做旧茶,也不会做旧得太离谱,至少不会拿发霉的茶饼,冒充金花黑茶,去祸害不懂行的消费者。
也不会把内质不足需要闷泡才有味道的劣茶,美化成“迟一点出汤可以有更饱满的呈现”。
那时候大家讲茶,还是认认真真围绕着茶来讲的,不像后来,视频兴起之后,进来一帮不会写字只会张嘴叭叭叭的掌柜。
顶着茶艺师,评茶师,审评师,主理人....的“称号”,在视频里一通胡沁,大力推广低价茶,观众看着新鲜又便宜,一时心动,就慷慨解囊了。
是的,视频卖茶和直播卖茶干掉文字卖茶,最初靠的就是,便宜。
大品牌的荒野银针一斤5000,视频和直播卖的荒野银针,打着茶农直销的旗号,一斤只卖400。不懂行的消费者,自然选择了“物美价廉”的400。
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开始。
互联网茶圈讲假话卖假茶的开始。
文字的美,美在心灵。
不爱写字只想张嘴的掌柜,心里塞满了魑魅魍魉、贪婪逐利爱财,自然,美不起来了。
《4》
最近去看那几间熟悉的茶叶直播间,惊讶地发现,他(她)们,竟然在转行。
说好的茶叶直播间,结果,在卖水果,卖中药,卖保健品,卖酒。。。。
黄精、灵芝、莓茶,这些在《本草纲目》、在《全国中草药汇编》一书里赫然在列的,非山茶科山茶属的非茶叶类植物,竟然堂而皇之地,在这些注册经营范围为“茶叶”的直播间里,大声吆喝着,卖得风生水起。
若说卖茶还兼卖着茶叶周边产品,这无可厚非。
比如卖茶的同时卖点茶具,盖碗茶壶公道杯品茗杯茶盘茶巾茶席烧水壶.....都是可以的。
能让消费者买茶的同时一站购齐其它的泡茶工具,是一件便民利民的好事。
然,卖保健品,卖中药,这是为哪般?
跨界经营,跨得有点大。
最初,看到一个直播间有这种越界行为,尚且没有引起重视。
直到,五六七八个茶叶直播间里,都在卖这些中草药,村姑陈才警觉起来。
这些掌柜的目的,昭然若揭。
多一个货品,多一条路走。
看来,这些直播间,是真的入不敷出了,快维持不下去了,光靠原来的茶叶产品线的销售,远远完不成也达不到他们的销售任务和指标了。
这才剑走偏锋,打一打擦边球,利用自己的粉丝群体,多方面销售一些产品。
把粉丝的利用价值,压榨到最干净。
这是短视频和直播时代,最穷凶极恶的割韭菜套路。
当他(她)们的粉丝,真可怜。
《5》
还有一些茶叶的直播间,没有向外拓宽产品线,但是,一直在吹牛。
怎么吹呢,用最传统的那种方式来“吹”——包装炒作。
历史老师讲过,在某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原本地里的粮食亩产只有100斤,但往上报产量的时候报的是3000斤。
这种招术,现在被活学活用到了当下的茶叶直播间里。
直播开启的时候,拉来一大帮的水军,每款产品一上架,水军们就下场,立马秒抢。
再买来另一帮水军,拼命给主播献媚——主播酱真好看,真想把你娶回家。
列位看官没有看到那个场面,直直是商纣的酒池肉林一般。
这跟古代的青楼头牌上场,也没什么区别。
真不知道这个直播间的主创人员脑子里在想什么。
试想,一个卖茶的直播间,满个公屏都是跟茶叶无关的聊天内容,并且,是没有营养的聊天内容,这是一个正常的状态吗?这个直播间还专业吗?
尤其这种满公屏不聊茶的直播间,每场直播结束,就开始发软文,炒作。
标题一看就能吓死个人:
“**直播间整场带货3千万~~”
“**出场单场茶叶销量破亿,创下茶圈不败神话”
“**直播间堪称茶圈头部,业绩封神上市在即”
写这些标题的人是没有常识的。
要知道,一个客单价不足200元的直播间,一晚上4小时如果要达到销量3千万,要提交15万次,这种下单频率,会下到某音的服务器抽风当机的。
用程序猿的话来说,并发数太高了。
吹牛之前,其实应该跟专业人士聊一下。
免得,太快被拆穿。
当然,我理解他们这种不得不吹牛的“操作”,因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如果不吹牛,不吸引新的投资者进来,这个直播间,这个以短视频和直播为生的茶叶项目,撑不到过年。
在生死存亡面前,被村姑陈皮里阳秋地阴阳两句,无伤大雅。
《6》
这就是当下互联网茶行业的现状。
准入门槛太低,一部手机一张嘴,就可以开始直播卖茶。
没有严格的行业控管,只要名字沾到“茶”字,管它香的臭的,都敢拿到直播间来“上车”。
当下存在的这些茶叶直播间里,有一大半即将倒闭;有一部分靠卖一些非茶叶类目的保健品中草药,估计能熬到下半年;另一部分靠包装炒作,拉到下一个冤大头的投资,得以顺利渡过这个冬天。
利用低价吸粉,利用低价倾销抢夺“文字账号”市场份额的方式,已经成为了过去。
产品没有特色,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固定用户,只能,面临洗牌。
这世上的竞争永远这么残酷。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三五年。
没有谁会一直当红、一直站在风口。
只要你肯努力,市场永远会给你留一口饭吃,只要你耐心地等待时机,时间一定会给你一个光辉时刻。
但是,花无百日红。
红过之后,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可以一直红下去。
可持续发展是一句套话,但,也绝非一句套话。
如果没有牢牢把握住产品特色,如果没有牢牢控制好产品品质,如果只会一味地跟风,看人家做什么自己也去做什么,那只能,沦为平庸。
红得了一时,红不了一世。
《7》
这个十年,躬逢盛世。
下一个十年,希望,这些同行们都还在。
当各自在各自的茶山上、茶室里,忙碌一阵抬起头来的时候,还可以看到彼此的存在。
这时候真是想要问候一句,哎,还好你还在。
茶圈花红柳绿,全靠我们的妆点。
希望大家都可以不要以营利为目的去做茶,去卖茶。
希望大家都可以传递正能量,传播正确的喝茶观念,传授正确的喝茶方法。
请市场把烂茶洗刷掉,只留下好茶一畦畦。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与诸位同行共勉。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
上一篇:长安茶馆《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