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层叠碧浪翻涌,采茶人的身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布依族姑娘歌声回荡,与炒茶的沙沙声相应和;氤氲茶香里,飘散着千年古茶的韵味,也升腾起乡村振兴新希望。
六月份以来,黔西南普安县细寨村悄然成为康养旅游热门地,天南地北的旅人慕名而来,在这片绿意中体验“森呼吸”,安享“慢时光”。
从广东远道而来的游客张泳,已连续第三年带着80多岁的母亲来贵州旅居。“进自然”茶生活康乐基地客栈里,她在茶师的指导下学习手工炒茶,“我们本就热爱茶文化,在这里能亲自上手体验制茶的乐趣。”
不再是匆匆的观光客,而是住下来、慢下来的旅居者。近年来,来到细寨村的游客更多选择的是体验式旅游:清晨随茶农采茶,午后学习手工制茶,傍晚围炉品茗闲聊,在星月相伴中感受山风与茶香。
细寨村村景。
这一方茶山,如何“泡”出乡村旅游的新滋味?细寨村以实践作答:以茶为媒、村企融合,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新叙事。
作为“普安红”茶叶优质原料基地,这里不仅拥有丰富的林木和茶叶资源,四季常青,还有着多彩的民族文化,九成以上的本地居民是少数民族。多年来,这个典型的布依族村寨,以茶为生,以歌为言,以山为家。
“没有大拆大建,也不用搬离故土,而是让大家共同参与、共享成果。”细寨村党支部书记王官星道出发展的关键。
2021年以来,普安县金农生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细寨村启动“进自然”茶生活康乐基地建设,构建“一核六景两辐射”旅游线路规划,加快推进茶产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深度融合。
“进自然”茶生活康乐基地房间露台。
细寨村炒茶体验项目。
从茶学研习到自然康养,从采茶制茶到茶膳茶宿,细寨村将一片茶叶“泡”成了多层次、沉浸式的旅游体验。如今,这里年均接待游客上万人次,其中长期旅居者超半数。
好山好茶是天生丽质,文化底蕴是发展底气。如何让少数民族文化与茶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
“老一辈用茶叶谋生计,我们要学会靠茶文化过上好日子。”金农公司董事长黄仕洪介绍,公司依托细寨村原有的茶园、森林、民族院落,投入建设蜡染坊、瑜伽养生、农耕文化展示、民族服装打卡等多个功能体验区,让民族文化可观、可感、可体验。
细寨村采茶体验项目。(受访者供图)
把目光投向未来,黄仕洪的想法还远不止于此:动员更多民众经营民宿,承接更多游客;打造不同品种的茶汤温泉,建设康养项目;推动“茶医融合”,与各大高校医院合作打造理疗项目……
也许,乡村振兴正如泡好一壶茶:需恰到好处的水温,耐心等待的时间,以及尊重每一片茶叶的本味。细寨村正用这样的智慧,“泡”出乡村旅游的新滋味。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敖子棋
编辑 曾书慧
二审 陈毓钊
三审 马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