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家老舍在1956年创作了《茶馆》,这部剧展现了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变化,这个叫裕泰的茶馆成为一个时代的浓缩,将人性的善恶与社会的黑暗暴露得淋漓尽致,社会中的芸芸众生似乎在这个小小的茶馆里都能见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现象,在国内外也赢得了极高的评价。
《茶馆》中涉及的人物很多,人物阶层也鱼龙混杂,探索人物之间的谱系关系,更加深入地走进当时的社会现状!
一、《茶馆》核心人物出场
老舍在话剧方面算是半路转行,一个小说家转向话剧,对于人物是刻画极为考验功力,在解放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老舍将自己所识所见的人物转化为《茶馆》中的人物,以人物经历侧面反应社会,人似乎是旧人,但事却是新事,人物形象多张多样,这其中就包括灵魂人物王利发、常四爷和秦仲义!
1.王利发
王利发正是裕泰茶馆的主人,老舍的笔下叙说了王掌柜的生平,这位掌柜遵守父亲的传承,兢兢业业地经营着这间茶馆,逢人说好话,处处圆滑,他有商人的自私和精明,骨子里倒是个善人。作为茶馆的老板,王利发见过各种各样的人,对于茶馆中发生的事情,他也欣然接受,这便是他的生存之道。
做生意的小人物在老舍的作品中不是第一次出现,他们往往代表着大多数普普通通的小商贩,追逐利益是商人的本性,他们没有太大的野心,只是追求眼前的利益,最大的心愿也不过是一家平安,子孙后代都可以吃饱穿暖,虽自私,但也一生中也并没有的过错,对于时代的变迁,他们更多的是适应,没有反抗,没有怨言,心里想的也是如何将自己家的生意经营下去。
王利发代表了社会变动时,老北京的商贩们,他们有着差不多的性格特点,逢人便笑,外表十分和善,待人亲切,他们与世无争,追求现世安稳,懂得察言观色,更懂人情世故。他们老实本分,最后却没能善终,他们最终也是成为时代的牺牲品,侵略和战乱让几代人的辛勤化为灰烬,他们有什么错?
但在那个糟糕的年代,谁又会在乎一个商铺的倒闭,这承载了几代人的心血竟成了别人三言两语的谈资。王利发最后也只是感叹自己人生的悲惨,老婆孩子接连离开,他不明白为什么会发展成这个样子,他明明一直在尽心地管理,老舍这样的刻画,实则是在讽刺当时愚昧的人们,他们是可悲的,却甘于可悲,茶馆难逃厄运,王掌柜也在绝望中选择结束生命,至此,王掌柜的故事到达终点!
2.常四爷
常四爷是一个旗人,与王利发在性格上有很大的不同,他作为一个旗人,虽然清政府已经倒台,但他依然深爱着中国,富有民族气节。常四爷为人善良正直,在洋人入侵后,他一腔愤怒投入战争中,进入义和团,和洋人对抗。
闹来闹去,清政府最终还是倒了,但常四爷却不以为然,他恨着洋人,也恨着清政府,他认为清政府该亡,他更愿意靠着自己的一身力气来混口饭吃,不管是挑菜还是卖米,他总能找到营生,更是活的有骨气。
但正是这样有骨气的人在面对国家问题时,不免无奈:“我是旗人,旗人也是中国人呐!”,这是有多无奈才让如此铮铮汉子说出如此悲情的话。
清政府覆灭,洋人肆意摧毁着这个国家,紧接着就是看不到尽头的战乱,普通的人们心怀愤懑,无处发泄,只能将矛头对准了满族,他们成为了替罪羊,封建社会的余孽,亡国的罪魁祸首。旗人的生活处处碰壁,有手有脚竟找不到吃饭的出路,让人感慨世事无常!
《茶馆》中常四爷与松二爷的对话更是将这份凄凉再次加重,松二爷叹息:“大清国不一定好,可是到了民国,我挨了饿!”,底层社会的旗人受尽了嘲讽,自食其力竟也走投无路。
《茶馆》中的常四爷代表了一大批有志气有魄力的旗人,他们虽然是旗人,但也对社会看得清楚,国家苦难,他们同样遭受苦难,但这不是他们的罪过,却无端为这个结果背锅,常四爷的性格特点十分明显,他的出现正是为受苦受难的旗人鸣不平,他们的侠肝义胆和善良正直不应因国家变革而被世人诋毁,他们的丰功伟绩更不能成为人们刻意抹去的历史。
3.秦仲义
秦仲义这个人物极有特色,他是维新资本家,是发展实业的探索者。秦仲义家庭殷实,如果随遇而安倒是一个阔少爷,无忧无虑,但他接受过先进的教育,更直到百姓的疾苦,有一幕剧中,一个母亲带着孩子进入茶馆,因为贫穷吃不上饭,母亲无奈只能将孩子卖到有钱人家来让孩子吃顿饱饭。
常四爷看到后施舍了一碗面,掌柜的看到后内心毫无波澜,秦仲义更是要求老板将他们赶出去,对此常四爷发出不满,认为秦仲义没有人心,明明有钱却连一碗面都不舍得,但秦仲义的言辞让人深思:“解救穷人不在乎给没给一碗面,而是要建工厂,一个顶大顶大的工厂,发展实业,国家自身强大,才能真正的救国救民!”他的言论振聋发聩,当然这其中的道理常四爷与王掌柜是不能理解的。
秦仲义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将自家的土地和房产变卖,将自己的财产全部投给国家,只有国家发展进步,才能解救所有的贫苦百姓。他的思想是进步的,也是正确的,当时的国家太需要这样的人出现了,但思想的落后让大部分人不能接受这样的转变,所以秦仲义是孤独的,他走在时代的前端,竟被世人孤立,以小见大,这正是维新变法失败的最本质原因。
秦仲义虽心怀大义,结局却是悲惨的,甚至比任何人都悲惨,他倾尽自己所有心血竭力救国,最终落得个家破人亡,工厂和仓库尽数查封,他拿着捡到的钢笔不免自嘲:“有钱就应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千万别干好事.”社会的黑暗吞噬了多少热血的少年郎,他们朝气蓬勃,他们跃跃欲试,最后就被伤害的体无完肤。
二、茶馆---黑暗社会的缩影
茶馆中除了主要的核心人物还有很多小角色,王掌柜的老婆王淑芬,善良正直,是中国传统的贤妻良母形象,剧中也是展现了她作为母亲的无畏和坚毅。小丁宝代表了受苦受难的年轻女性群体,她们生来美好,生活却是一场悲剧。老舍在剧中似乎避免对她们深入刻画,她们的凄美让人难以下笔,更体现了当时的女性注定从生来就会变成命运的牺牲品。
除了正面人物,《茶馆》中也存在很多反面人物,他们崇尚洋人,做着各路军阀的爪牙,打着权势的旗号到处为非作歹,他们以捉弄底层社会的贫苦人们为乐,可恶的嘴脸更凸显百姓的心酸,他们的奴性让他们一辈子也站不直,假借权势兴风作浪,狗腿子的样子真是足足的。
很多侧面人物短暂出现后又消失,这是必然也是社会现状,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在这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人们不知道明天应该选择哪一条道路,形形色色的人们来了又走,不知道最终哪一方会胜利。
底层百姓纵使有千百种想法也难逃被摧毁的厄运,社会大变革的情况下,受苦受难的多是手无寸铁的百姓。茶馆里发生的一切,老板全都看在眼里,他早已是麻木,正如秦仲义所说,贫苦的人千千万,一碗面真的解救不了百姓。
三、总结
老舍的《茶馆》让人心中不免荒凉,满腔热血的常四爷,勤恳经营的王掌柜,时代先锋的秦仲义以及更多平凡的人物。动荡的社会让人们露出本来的面目,大环境的黑暗让星星之火不能燎原,黑白不分,正邪不辩,人们都有着自己的算盘。
有人苟且活一世,有人愤世嫉俗,有人麻木不仁,更有人顶着黑暗作战,最终竟倒在友军的枪炮下。当时的社会太过混乱,先辈的努力更是浸满了鲜血。
小小的一个茶馆,小小的一个社会,芸芸众生如无根浮萍随意飘荡,《茶馆》将人性血淋淋地展现出来,何为现实,何为解救,茫然的人们如蝼蚁一般。
老舍最妙的一点是他可以只用三言两语将一个鲜活的人物放在你面前,社会各个阶层都汇聚在这个茶馆中,每一层都有代表发言,每一层都有自己的苦难,社会本就如一个大大的茶馆,汇聚了各式各样的人们,承载着各式各样的故事,随着王利发的悬梁,裕泰茶馆人走茶凉,故事到这里结束,但作者却将一个最真实的中国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文学史论》
【2】《老舍的小说世界与东西方文化》
【3】《老舍与满族文化》
【4】《老舍文学思想的生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