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昨晚十点钟左右,手机一响,是一位茶友分享过来一个直播间链接。
他附言道:“这个主播说,泡茶注水的时候,水流不能直接冲在茶叶上,是为什么?”
按常理,主播们介绍这类冲泡手法时,一般都会顺便解释下缘由,难道这位没说吗?
出于好奇,点进直播间看了一会。
原来是个助眠类型的茶艺表演直播,主播正坐在一扇古雅的屏风前,动作轻缓地泡着功夫茶。
她几乎不怎么开口说话,只有进行到了下一个步骤时,才会轻声细语地介绍一句半句。
直播间内,只有叮当的茶具声,再配上舒缓得不得了的背景音乐,氛围倒真是安静。
这么看了一会,眼皮子竟也有些发沉。
赶紧退出直播间,回复茶友的提问。
这种“水流不能直接浇在茶叶上”的说法,在茶圈中不算新鲜。
主播们提出这类要求时附带的理由,大体上逃不出两种路数。
《2》
第一种理由,沸水容易烫伤茶叶,冲散茶毫,使茶汤变得浑浊。
担心沸水会烫伤茶叶,纯粹是杞人忧天。
品质过关的茶叶,从不畏惧沸水的冲泡。
就拿白茶举例,优质的白茶,表面通常布有密致的银白色毫毛。
早在茶叶生长时,这些白毫就已经开始发挥它们的保护作用,不仅能防虫、防潮,还能驱寒。
由于“不炒不揉不杀青”的制茶工艺,成品白茶表面的茶毫依旧浓密,保护效果不减。
在含水量达标的情况下,这些白毫就是天然的疏水层,沸水冲下后,并不会直接与茶叶接触,不用担心茶叶被烫坏。
并且,即便没有这层茶毫,白茶也不惧怕沸水的冲击。
白茶的制作要经历烘干,比起烘干时的温度,沸水冲泡对白茶来说不算什么。
除了白茶之外,其他茶类也是如此。
绿茶在进行炒青时,铁锅的温度普遍在200多度,沸水冲泡在它身上更是绰绰有余。
出厂前身经百战的茶叶,还没到沸水都承受不起的地步。
另外,冲散茶毫会使茶汤变浑的说辞更是无稽之谈。
优质的白茶,经过沸水冲泡后,茶毫散落于汤水中,借着光仔细观察,细小而晶莹,不仅不会使茶汤变浑,反而能为其增色不少。
沸水一冲就浑浊的茶汤,必然是自身品质有问题,包含了太多杂质。
《3》
第二种理由,水流避开茶叶,是为了让茶叶受热均匀,并且均匀地释放内质。
直到如今,村姑陈都无法理解这个生硬的理由。
按照他们的说法,只有上层的茶叶能接受沸水的冲淋,下层茶叶不能,茶叶受热不均匀,滋味释放就不平衡。
所以,干脆不用沸水冲淋茶叶,“一视同仁”地从一个固定的点注水。
这样的方法,未免矫枉过正。
事实是,干茶几乎没有重量,表面又有白毫保护,不直接用沸水冲,根本无法被浸透。
用过定点注水法的茶友应该深有体会,固定一个注水点,水流注下后,干茶反而会随着水位上涨,被沸水托起。
最终,只有底部和外圈的干茶能被沸水浸润,其余茶叶只能依靠水蒸气的熏蒸慢慢变软。
这正是一部分人冲泡白毫银针时惯用的“熏蒸法”,但很显然,它无法将茶叶完全浸透。
一泡茶汤中,只能喝到部分茶叶释放的滋味,这才是真正的茶味释放不平衡。
《4》
好茶不怕沸水冲,用环壁注水法均匀地冲淋茶叶,才能泡出滋味均衡的茶汤。
用环壁注水法冲泡时,要将烧水壶举到一个适中的高度,出水口对准盖碗均匀地画圈。
水流带着一定的冲击力注下,才能将茶毫冲入茶汤中,增添鲜爽风味。
同时,失去了茶毫的干茶也更容易被冲透,释放出内质来。
需要注意的是,环壁注水是围绕着碗壁,将沸水冲淋在干茶上,而不是将水冲在碗沿上。
曾经在网上的注水教学中,看到过这类似的注水方式。
若水流只是沿着盖碗的碗沿浇了一圈,并没有直接冲淋到茶叶表面,同样达不到环壁注水应有的效果。
只有沸水直接地、均匀地冲淋每一片干茶,茶叶才能充分释放内质,泡出淳和柔润的茶汤。
冲泡好茶,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那些强调沸水不能直接冲淋茶叶的茶掌柜,如果不是自身不够专业,就是刻意为之。
他们家的茶叶,大概率没有直面沸水的底气。
品质低劣的茶叶,刺激性物质含量高,倘若直接用沸水冲泡,只会原形毕露,出现明显的苦涩味。
遮遮掩掩,反倒显得心虚。
《5》
不论什么茶叶,都要坚持沸水冲泡,让沸水公平地浇在每一片干茶上。
高品质的好茶,会大大方方地以自己浓郁的香气、稠滑的汤感作为回应。
而那些劣质茶的异味、怪味,也将在沸水的冲淋下无所遁形。
沸水泡茶,也是鉴别茶叶品质的一种手段。
不能直接接触沸水,和温水泡茶一样,都是茶掌柜们为劣质茶打的掩护。
如果对自家茶叶的品质有信心,何须设立那些条条框框?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