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小长假,长沙东茅街茶馆里举行的《方志·长沙·新声艺术展》为本地老茶客及游客献上了一场“文化茶宴”。这里如同一台时光机,将喧嚣的现代都市拉回那个“一杯茶、二两粉,三五好友,又见长沙”的老时光。在熙熙攘攘茶桌间奔忙的身影中,有一位便是茶馆初创合伙人铁瀚。忙碌的间隙,他和我们聊起了他和茶馆的故事。
爱在风口“折腾”的少年
铁瀚是个地地道道的长沙伢子,开茶馆前,他投身过家居行业,也北上北京经营过餐饮业,谈及这些在不同行当“折腾”的经历,他都觉得有所收获。经营家居行业时,他和合伙人将店面开到了当时长沙几乎所有顶尖的家居卖场。在北京,他又在餐饮界掀起了一股“鲜花配简餐”的小资风潮。
在问及为什么会这么多次选择转换赛道时,铁瀚解释道:“我一直认为人生的曲线应该和时代发展的曲线相吻合。当时地产行业的稳健发展给了我投身家居行业的底气,而选择在北京做餐饮则是因为那里有很多外资企业,他们的员工消费能力强,又中意小资情调,于是我们就主打高端简餐,同时提出了一个浪漫的就餐理念——就餐时顺便带一束花回家。”
然而,新冠疫情的“黑天鹅”让他的脚步放缓。他坦言那段时间非常迷茫:“但现在回过头来想,这段窗口期反而是最好的沉淀期,让自己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间。”正是这段蛰伏,让他遇见了志同道合的简名,简名作为国内以“方志”为方法论打造商业文旅的开创者,提出了“古有地方旧志,今有云梦山海”的文旅理念,让他看到了在地文化回归的未来,也碰撞出“让茶回归茶馆”的火花。
沏一杯有温度的长沙茶
“为什么茶一定要‘端’着喝?”在东茅街茶馆的竹椅上,铁瀚说起他对茶文化的理解,茶不是有距离感的。在和湖南省文史专家陈先枢老师深度交流后,他们从地方志里打捞出老长沙的茶馆记忆:粉、面、包子等本地吃食,随到随泡的烟火气。就这样,东茅街茶馆的雏形慢慢浮现。
起初,茶馆与街坊邻居的“碰撞”并不美好。施工时多次遭到投诉,他们团队积极上门沟通,调和居民的诉求,获得了大家的认可。一段时间后,居民们更是慢慢习惯了茶馆带来的便利,茶馆很自然地融入了老巷街坊们的日常生活里。茶馆里有粉面等吃食,价格便宜且干净卫生,大家常常在茶馆里就解决了一日三餐。这里还为不少周边的居民解决了就业问题,“平常还要去接孙子放学,也不方便到太远的地方找事情做,看到茶馆的招聘,感觉很合适就来了。”茶馆里一位年纪偏大的阿姨说道。这种关系让“二五八”的“平价茶”有了更深的含义——这不仅是商业选择,更是社区营造、城市更新的新场景。
采访当天,茶馆北门处在施工,在问及是否是在进行扩建时,铁瀚摇了摇头:“并不是,那边有一个很深的洼地,原本我们做了一个很长楼梯想营造一个打卡空间,然而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很多爷爷奶奶从那边来茶馆,会很费劲,外地的游客拉着比较重的行李箱也很艰难,所以我们就和社区商量,想将那一块稍微抬高打通,方便来茶馆的老人家和游客。”
在快时代守护慢思考
“做一个平民平价的茶馆,这个是我一直希望做的事情。”如果说之前的经营是因为嗅到了时代的风口,那么这次,铁瀚则是触摸到了自己的内心。
“当时和老简交流,就感觉到了这是我一直想做又没做成的事情,这让茶馆回归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场景,回归到了‘城市客厅’,所以为什么这里可以聚集这么多的人,本地人、外地人,老中青三代人,大家都能在这里自得其乐,因为这里还原了很多人记忆中的场景,成为了几代人沟通的桥梁。”
铁瀚认为他们的茶馆不仅仅是餐饮,而是在做一个文旅平台、文化平台。“我们的品牌是文旅企业,餐饮只是其中的一项。当我们把茶馆的格调真正匹配上消费者的价值需求以后,就会发现它成为了一个社会公共空间的延伸。”
他还给我们“剧透”了一个小彩蛋,他们在岳阳楼旁打造的一个茶亭将在本月举行的旅发大会上亮相,欢迎大家去打卡。
闲暇时间,铁瀚也有着属于个人的丰富世界。他会去追自己喜欢的Coldplay乐队的演唱会,也会分享攀登雪山的经历:“我喜欢爬山,攀登是挑战,更是以自己的双眼去见证所生活的这个星球。”“就像茶馆的母公司‘云梦山海’名字所代表的意义那样,生于‘云梦泽’的湖南人,目标应该是星辰大海。”
关于未来,铁瀚的梦想居然是“有一个自己的实验室”。原来,从中学时起,他就喜欢生物学,和同学一起合作的项目还曾获过全国一等奖,大学毕业后也曾规划去斯坦福的实验室里继续生物的研究。虽然一些不期而遇的机缘让他从实验室转到商业场,但科研的未竟之梦仍在闪光。“实验室的研究需要资本反哺。”铁瀚摩挲着茶杯坦言,这也是当初选择创业的重要原因,“未来应该还会续写那些实验室里未写完的故事,期待有一天能突破人类认知边界的一小点。”在这个追求“秒爆”的时代,铁瀚的“折腾”正如他杯中所冲泡的茶叶,经过升浮沉淀之后,终将化作唇齿间的回甘。
来源:芙蓉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