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雨博蹲下身子,挑起了一对竹篓。这里面,装满了采茶工刚摘的西湖龙井鲜叶。
青叶稍经日晒就容易发红,必须尽快拿回家摊青。头茬茶芽尤为金贵,一刻都耽搁不得。
从茶山通往家里的路,最快也要走20分钟,来来回回跑了一上午,翁雨博的肩和腿已开始酸痛。但他来不及多作休息,径直坐到了锅边开始炒茶。
这是“00后”翁雨博帮家里打理茶庄的第四个年头。他说自己并不孤单。这两年,和他一样选择回茶山接手家业的同龄人,光他认识的就有10来个。
昨天,2025年西湖龙井开采首日,记者记录下了这群00后茶人的故事。
曾经修汽车的手如今在炒茶
他希望自己30岁前能出师
翁雨博如今炒茶的这双手,在四五年前,是干汽车修理的。那时,翁父觉得让儿子学一门炒茶之外的手艺,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家里的茶庄传到父亲翁力文手中,已是第五代。虽然支持儿子另学谋生手艺,但父亲也曾试探性地问过儿子,“要不要考虑回来帮帮家里?”
翁雨博是有过回归茶庄的念头的。因此,父亲一开口,他也不再犹豫。可父亲是西湖龙井炒茶技能大师,要想顺当接过“衣钵”,得从炒茶的基本功学起。
尽管从小没少和茶叶打交道,但当翁雨博的双手第一次在200℃以上的高温锅里炒茶时,还是烫出了好几个水泡,火辣辣地疼。
四年里,这些身体上的小磨砺从未间断。但翁雨博觉得值得——如今,只需父亲偶尔提点一两句,他也能炒出一锅好茶。
父亲总是在强调杀青与辉锅这两个环节至关重要,各需三年的扎实功底来沉淀。翁雨博明白,他的手艺还没法同父亲相比,“路还长着呢,我得努力,争取在30岁之前出师。”
明明腿脚不便,可70多岁的爷爷仍每天坚持走一个多小时去茶园转转;明明能请帮工,父亲却事事亲力亲为……何必这么累呢?翁雨博说,以前自己不理解父辈们的这种费劲,但四年下来他似乎已乐在其中:学炒茶、参加产业培训班、考无人机驾驶证,完全停不下来。“等我爸哪天干不动了,我得能顶上去。”翁雨博说,那是作为茶人的父亲对他的终极考验。
拍老师傅炒茶技艺,用AI写文案
他想让更多年轻人认识龙井茶
确认采摘进度、安排茶叶入锅炒制,还要回复客人的采购咨询……这个春茶季里那些细致繁琐的工作,被父母交到了22岁的朱江涛手里。
阿太的七亩茶园,经爷爷之手,再交至父亲掌管,数十载光阴里,它一直是家中生计的支柱,撑起了一家人体面的生活。朱江涛接棒成为“茶四代”似乎顺理成章。然而,在优渥环境里长大的他,起初是十分抵触这份辛苦活的。
扛着锄头和父亲一起上山给茶树除草施肥,是小时候的朱江涛最不情愿做的事情。每年春茶季,父母埋首于炒茶锅旁,彻夜不眠的那份辛劳,也令少年心生怯意。
可偏偏一句“茶园最后肯定要交到你手里”,让他知道自己躲不过——父母对独子寄予厚望,就连茶庄的名字也改成了“江涛园”。
“总不能看着它荒废吧?”爷爷的骤然离世,让朱江涛开始重新思考自己与这片茶园的关系,尝试去理解几代人对这片土地的付出与坚守。
从修剪枝条到防治病虫害,从采摘时机到炒制技巧……下定决心后,朱江涛不再逃避,而是认真学习茶园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两年多的时间过得很快也很充实,“踏踏实实去学,才能让爸妈知道我靠得住。”
年轻人有年轻人思路,朱江涛打算从今年开始把自家品牌响亮地打出去,让更多年轻人认识龙井茶。
聊茶叶生长过程、拍老师傅炒茶技艺、用AI写文案……朱江涛在社交媒体上开了个新号。接下来20多天的采摘期,他定下了一个做日更博主的小目标,“无论是运营账号还是打理茶庄,都挺难的,但先去做一定没错。”朱江涛觉得,他和茶园里那些新发的茶芽挺像的:“慢慢来,肯定能在春天里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