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杨浦区延吉社区第二睦邻中心,一群“10后”杨浦小囡围站在炒锅旁,沉浸式体验非遗制茶这项千年技艺。本次“小小茶使重走长征路”红色文化系列茶艺活动,仿佛把一座“活的茶山”从千里之外“搬”到了家门口,让非遗传承不再是“纸上谈兵”。
)
“蒸之、捣之、拍之……”延吉社区第二睦邻中心里,一幕“梦回唐朝”的制茶场景正生动上演。没有教科书,没有PPT,国家级茶艺技师王敏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复原“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的唐代制茶法。
)
新鲜的茶叶在高温蒸汽中迅速杀青,褪去青涩,空气中顿时弥漫开一股清新的草木香。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将蒸软的茶叶倒入石臼,学着老师的样子,用木杵使劲“捣之”。“老师,我捣碎啦!”“老师,你看我的!”稚嫩的喊声伴随着“咚、咚”的捣茶声格外悦耳。
)
另一边,“小青柑”制作工坊更是人气爆棚。孩子们人手一个青绿色的小柑橘,小心翼翼地用工具掏空果肉,再一勺一勺填入醇厚的普洱茶叶。挖果肉、填茶、封口、包锡纸……每一个步骤他们都做得一丝不苟,专注的神情仿佛在雕琢一件艺术品。
“我家外婆最爱喝茶。”一个埋头制作的小女孩分享,她来参加活动不只是因为有趣。“学制茶,是因为它是我们中国的非遗。我们动手就是在帮中国把非遗传承下去。”童言稚语,却道出了这堂“家门口”非遗课的深层意义。
)
对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中的城市孩子而言,“茶”的概念大多还停留在超市货架的包装上,或是长辈杯中那几片蜷缩的叶子。他们尝过茶的“苦”,却不知其“香”源自何处;他们能背“粒粒皆辛苦”,却未曾体会一片茶叶从枝头到杯中的生命旅程。
另一边,一位小男孩举起自己刚填好的青柑普洱,兴奋地分享他的“新发现”:“我本来觉得茶叶都是苦的,没想到今天闻到的普洱这么香,特别清香。”

这种从“苦”到“香”的感官转变,正是延吉社区第二睦邻中心“小小茶使重走长征路”红色文化系列茶艺活动的亮点所在。为了让城市孩子真切触摸茶文化,睦邻中心把“茶山”搬进社区,以最新鲜的体验打破课堂的边界,让非遗在烟火气中“活”起来。
制茶最关键的,便是原材料“茶青”的新鲜度。“春天和秋天,我都会从原产地采购茶青过来,”国家级茶艺技师王敏说,“我就是想让孩子们看到、摸到、闻到最新鲜的茶叶。”
)
孩子们亲手参与“杀青”“揉捻”,亲眼见证茶叶在发酵中“由绿转红”。他们传承的,不只是技艺,更是一份自然而然的文化自信。
)
据了解,“小小茶使重走长征路”红色文化系列茶艺活动截至目前已举办了16期。每一缕茶香,都串联起一个红色故事——以制茶的“匠心”映照长征的“恒心”,借茶叶的“沉浮”隐喻革命的“起伏”。每周五下午的这堂课,不仅是一堂“非遗课”,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当孩子们手捧亲手制作的青柑普洱茶,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时,一颗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已在他们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文字 | 沈莹
图片 | 沈莹
编辑 | 查艺宁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