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在贵阳市花溪区久安乡小山村的茶山上,姚祖芬弯着腰,正在自家茶园里除草。她擦了擦额头的汗,笑容朴实而满足。“以前哪想得到,这绿叶子真能变成‘金叶子’。我要快点把杂草除干净,茶叶再长几天又可以卖到公司,再增加一笔收入。”
姚祖芬管理的12亩茶园,曾经主要采摘独芽和一芽一叶的名优茶,每亩收入仅1000多元,销路还不稳定。而如今,她把鲜叶直接卖给贵州久安古茶树茶业有限公司,每亩收入提高到3000元,收入整整翻了三番。
“我们村现在可是‘茶满坡、树满岗’了。”小山村党支部书记陈小鹏自豪地介绍,“全村拥有100多亩茶园、上万株古茶树以及3家茶叶加工厂,90%以上的村民都吃上了‘茶饭’。”随着茶产业日益兴旺,曾经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返乡,该村的人才流失率也从以前的70%大幅下降到如今的10%。“现在村里四季有活干、有钱赚,大家都愿意回来。”陈小鹏说。
小山村的生活变迁,是久安乡从“黑色经济”成功转向“绿色经济”的生动缩影。
久安乡曾是贵州省有名的产煤大乡。在煤炭产业旺盛时期,这里有大小煤窑400多家,“到处是黑的,坡上都是小黑窑,坑坑洼洼。”陈小鹏回忆道。2007年,久安乡开始探索产业转型,至2010年全部关停小煤窑,毅然走上茶产业之路。
“产业从地下转到地上,把黑色转成绿色。”久安乡党委委员何洁介绍道。2013年,久安现代高效茶叶示范园区入选贵州省“5个100工程”,并先后被评为“中国高原古茶树之乡”“贵州十大最美茶乡”。2015年,“久安古茶树和茶文化系统”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经过长期发展,如今的久安乡拥有茶园2万余亩,古茶树5.4万余株,其中19株树龄超2000年,被誉为“云贵高原古茶树活化石”。为守护好这些珍贵的自然与文化遗产,久安乡大力推进古茶树智能化管护,划定核心保护区,引入环境监测与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对茶树生长的精细呵护。与此同时,与省农科院茶研所紧密合作,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显著减少农药使用,走出了一条科技赋能与传统产业相融合的保护新路。
同时,乡里积极推动茶产业集约化、品牌化发展。引进贵州贵茶(集团)有限公司,采用“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1600多户3700多人参与茶产业,人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
贵州久安古茶树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景建康介绍,今年4月,一条投资400多万元、长达70米的碾茶生产线投产,每小时可处理400公斤鲜叶,每日产成品茶1.2吨,运往江口县进行深加工,最终出口至美、日、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以前茶农采名优茶,销路不稳。如今生产碾茶,销路不愁,亩产值超5000元。”据景建康透露,公司目前正在加紧安装绿片茶生产线,该生产线利用秋季修剪的茶枝条生产大宗茶,实现“变废为宝”,茶青下树率可达到90%以上。
久安乡还积极推动茶产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注册“茫父古茶”品牌,开发红茶饭、茶香鸡蛋、茶花炖鸡等“茶宴”,举办“春茶开采节”“古茶品鉴会”,结合古茶树、茫父文化、民族文化等资源,打造“茶韵山居”旅居示范点,品古茶、游茶园、制古茶、享旅居,一条充满茶香的茶文旅线路已然成形。今年清明前后,久安接待游客1200余人,旅游收入近40万元。
“去年,久安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163元,是2006年的3倍多。”何洁表示,接下来,久安乡将以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契机,强化古茶文化挖掘和价值研究,补齐设施短板,推动“古茶+”融合发展,让“久安古茶”走向世界。
记者手记:
一片茶叶的重量
站在久安乡久安村九龙山茶山上,极目远眺,很难想象这里曾遍布数百煤窑、漫天煤尘。如今,万亩茶山绿意盎然,村民姚祖芬一句“绿叶子真成了金叶子”,道出了由“黑”转“绿”的变迁背后,是产业转型为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久安乡的振兴之路,不仅在于茶山面积、古茶树数量的增加,更在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从靠煤生存到以茶兴业,从外出务工到返乡种茶,从单家独户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集约经营,这片土地正在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更难得的是,久安人没有止步于“种茶卖茶”。他们做深加工,打造品牌,拓展茶旅融合,让古茶树焕发新生,让茶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软实力。这条绿色之路,不仅改变了久安的容貌,更重塑了一方百姓的生活与希望。
这就是一片茶叶的真正重量,它承载着转型的决心、发展的智慧,更托起了千家万户奔向美好生活的期盼。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黎娅茹
编辑 罗昌
二审 吴兵
三审 胡丽华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