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前段时间,网上很流行“一元买下朋友闲置”的活动,花一块钱,买下朋友家里收拾出来的闲置物品。
说是闲置,其实更像是一些没什么用处的“小垃圾”,有人连剪下来的衣服吊牌都往里塞,也是挺逗的。
身边有个朋友知道了之后,非要给村姑陈也寄一份。
我赶紧拒绝,不管是家里还是工作室,都已经塞得满满当当,没地方接收她的“宝贝”了。
她却不死心,坚持说自己有样茶具要送过来。
听到是茶具,我便多给了她一份耐心,或许真是什么宝贝。
收到手才知,对方送来的是一只茶洗。
现在提到“茶洗”这个词,都觉得有些陌生,毕竟已经许久不用它了。
茶洗的用处,就跟餐馆里烫洗餐具的大碗或大盆一样,可以同时烫洗多个品茗杯。
但如今,大家都更习惯直接将热水倒进盖碗中,依次温杯,比用茶洗更美观省事。
早几年前,工作室的一只茶洗就被我们改了用途,种水仙去了。
如此想来,的确有不少茶具,都在这些年慢慢被淘汰了。
今天这篇文章,便为茶友们盘点一下,那些逐渐从茶桌上消失的茶具。
《2》
过时的茶具一:茶滤。
见过不少新茶友的茶桌上,都摆着一只亮晶晶的不锈钢茶具。
能劝的,村姑陈都会劝一下,少用茶滤。
泡茶久了,就会发现茶滤称得上“鸡肋”二字。
品质好的茶叶,本身也没有太多碎茶,撬茶饼时只要方法得当,也不会产生太多碎茶。
我们常用的公道杯,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用的沉淀工具。只要将茶汤倒进公道杯中静置片刻,为数不多的碎叶便会自然而然地沉到杯底。
分汤时,只要不将底部的茶汤尽数倒出,就基本不会喝到茶渣。
用了茶滤,反而会带来不少麻烦。
市面上的茶滤,大多是金属材质,质量不过关的金属茶滤不仅会有金属味,还可能对身体有害。
细密的滤网,对白茶这类茶毫浓密的茶来说,简直是灾难。
白毫富含茶氨酸,这是鲜爽滋味的主要来源,用茶滤将白毫过滤掉,相当于滤掉了一大部分营养物质和风味。
并且,茶滤使用后的清洁也令人头疼。
如果不用小刷子反复刷洗,细密的网眼很容易积攒茶垢茶渣。
既不实用,又难清洗,难怪越来越多的茶友都将茶滤收进了橱柜。
《3》
过时的茶具二:茶道六君子。
“茶道六君子”,通常包括茶筒、茶夹、茶则、茶针、茶拨等物件,组合并不固定。
它们每一件都有自己的用处,例如茶夹用来夹茶杯防烫,茶拨用来拨茶叶入碗。
这些茶具统一插在一个筒里,看起来阵容庞大,很有仪式感,但真正用起来就会发现,它们着实有些多余。
对于泡茶新手来说,如果非要把每件工具都按部就班地用上,反而会手忙脚乱。
这些长短不一的六君子插在茶筒里,放在茶桌上,难免显得杂乱。
如今的茶桌都追求简约、清爽,不适合放上一个突兀的茶筒。
竹制的六君子长时间与茶桌上的水汽接触,还容易发霉,很不卫生。
而且,六君子中存在比较尖锐的茶具,放在茶桌上也是一个安全隐患。
当下流行化繁为简,这六君子中,茶友们可以选择一至两样实用的入手,例如前面提到的茶夹、茶则,其余的,就让它们安心退出日常茶席吧。
《4》
过时的茶具三:大型湿泡台。
曾经,一个厚重、大气的大型湿泡台,绝对是爱茶之人的必备。
泡茶时,所有茶具都能码放在台面上,沸水也可以随意浇淋,多余的水会顺着湿泡台底部的管道流到茶桶中。
用湿泡台泡茶,整个过程看起来非常豪放。
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占地、笨重、难打理。
这样一张大茶台,几乎需要占据一整张桌子或茶几的全部位置,对于空间有限的家庭来说不太友好。
笨重的茶台,移动起来也很不方便。
并且,湿泡台的台面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很容易滋生水垢和细菌,也需要频繁清洁。
如今,轻便、灵活、简约的干泡台,才是主流的冲泡形式。
一块小小的茶盘,就能成为一方茶席。
所有的沸水都倒入水盂,台面始终干净清爽,打理起来也更方便。
《5》
过时的茶具四:盖置。
盖置是收纳盖子的工具,将盖子放在盖置上,可以避免直接与桌面接触。
听起来挺实用,但在实际泡茶过程中,它却显得有些多余。
因为盖置的使用范围并不广泛。
除了清香型铁观音一类的茶叶,在出汤后需要揭盖晾茶外,平时我们喝武夷岩茶、白茶、红茶等茶类,出完汤、闻完盖香之后,完全可以直接把盖子盖上。
如果泡茶泡到一半,临时有事需要离开,也只用掀开盖碗的一个缝隙透气就行。
如此一来,盖置的使用频率就非常低了。
而且,若真的有需求,不用专门去买盖置,我们身边就能找出一个替代品。
闲置的茶杯、小碟,甚至一块干净的鹅卵石,都能充当盖置,完全不需要去额外买一个。
《6》
除了前文提到的这些,还有不少茶具,都在逐步远离我们的茶生活。
但茶友不用对此感到惋惜,优胜劣汰,不好用的茶具自然也会被逐渐淘汰。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们的离开,也代表着我们的泡茶方式在不断进步。
从追求仪式感,到更多地注重茶汤的滋味,和泡茶时的体验。
茶桌变得简洁明了,留下的都是真正实用的茶具,我们也更能专注于冲泡的手法、出汤的时间,泡出风韵十足的茶汤。
这没什么不好的,喝茶本就该是件简单而美好的事。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