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乐品茶三重境》
作者:子乐
《静心》
玉壶初沸响松风,素手凝香碧盏中。
细叶沉浮参世相,清泉浓淡悟穷通。
三巡已忘言机巧,七碗犹觉意空蒙。
何必远寻般若境,一瓯春雪万缘空。
注:这首诗以茶道喻禅心,通过煮茶品茗的日常仪式,勾勒出一条从感官体验到心灵觉悟的升华路径。首联以“松风”拟煮水之声、“素手凝香”绘人与茶器的交融,立时营造出物我相契的静修氛围。颔联借茶叶浮沉观照世事无常,以茶汤浓淡参悟人生得失,将物理现象转化为哲学观照。颈联化用卢仝“七碗茶”典故,描述三巡后忘言忘机、七碗后心境空明的蜕变过程,展现茶汤如何洗去尘世执念。尾联以“春雪”喻澄澈茶汤,终道破禅机——般若智慧不在远山古寺,而存在于当下的一盏清茶中;当茶沫在唇齿间消散时,万缘俱寂,真如自性如明月映空,圆满具足。全诗将茶事提升为禅修法门,证明平常心即是道,人间烟火中亦可照见菩提。此刻手中茶瓯即是菩提,人间烟火中照见真如本性。最终归旨于茶境即禅境——无需外求,静心品茗时便已万虑皆忘,照见本心。
《对茗》
独坐非孤影,茶烟作旧知。
倾壶聆块垒,浮沫载欢悲。
苦涩皆涵纳,温凉俱解颐。
咽尽千般绪,空杯盛月时。
注:这首诗以独饮茶事为镜,映照出心灵自我疗愈的完整轨迹。首联“独坐非孤影”破题而立,茶烟拟人化为“旧知”,既消解孤独感又暗喻茶作为永恒对话者的禅意身份。颔联“倾壶聆块垒”以倾茶动作喻倾诉心结烦恼,“浮沫载欢悲”借茶沫浮沉具象化情绪流转,使抽象情感获得物质承托。颈联“苦涩皆涵纳”道出茶汤对生命滋味的全然包容,“温凉俱解颐”则暗喻不同心境皆得抚慰的治愈力。尾联“咽尽千般绪”完成情绪净化的仪式感,终以“空杯盛月”的意象达成禅悟——当所有烦忧随茶汤咽下,空杯不再盛茶而盛满月光,象征心器涤净后映照出澄明本性的圆满境界。全诗运用拟人化手法展现与茶对话的治愈过程。通过饮茶过程实现从孤独到共语、从负荷到释然、从满溢到空明的转化,揭示“茶烟知己”的深层隐喻:真正的宁静源于自我接纳与和解。真正静心并非逃避,而是在茶汤中照见并融化所有情绪,终得自在圆满。
《见性》
陶釜蒸云漱玉音,檀几托釉泛烟青。
浮沉碧叶观浓淡,冷暖金汤鉴古今。
数盏浑抛名利语,满喉自得淡然心。
何须更问菩提路,但借香茗悟本真。
注:这首诗以茶道为喻,通过烹茶品茗的细腻过程,展现了一条从物境到心境的禅悟之路。首联“陶釜蒸云漱玉音”以蒸腾茶气拟云、煮水声比玉音,从听觉与视觉开启禅境;“檀几托釉泛烟青”则通过茶器与茶烟的交融,构建出古朴静谧的修行场景。颔联以茶叶浮沉观照世事无常,以茶汤冷暖体悟古今之道,将物理特性升华为哲学观照。颈联“数盏浑抛名利语”直指茶汤洗涤尘念之功,“满喉自得淡然心”则呈现物我两忘的自在境界。尾联以“何须更问菩提路”的反诘,道破禅茶一味的真谛——般若智慧不在远求,只需借一盏香茗照见本心,便能于当下顿悟真如。全诗以茶为媒,将烹煮、观色、品饮的过程转化为禅修次第,最终抵达“茶味即禅味”的圆融境界。
组诗总注:
这三首诗共同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茶禅修行体系,以品茶为法门,层层递进地揭示了心灵升华的三重境界:《静心》 以煮茶时的“松风沸雪”“素手凝香”锚定感官,通过观察茶叶浮沉、水温浓淡,在物理时空中的茶事仪式里剥离杂念,达成身静;《对茗》 则深入心理层面,将茶拟作可倾诉的“旧知”,以茶烟为媒介承载悲欢,在苦涩温凉的滋味交融中实现情绪涤荡,完成心静;最终《见性》 跃入哲学境界,借茶汤“浮沉冷暖”参透古今无常,破除名利执念,在“空杯盛月”与“香茗悟真”的刹那照见本性,抵达意静。三首诗犹如三重阶梯,从器物到心灵、从滋味到大道,证明般若智慧不在远求——就在一壶一盏的日常茶事中,众生皆可经由茶汤澄明,见性成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