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于荣光携家人拜访少林寺,意外地仅得一杯茶水待客。茶水,这简简单单的招待,成为了他心中挥之不去的疑虑。释永信的一个动作,他瞬间明了其中的含义。
释永信举杯饮茶,动作简洁而清晰,仿佛是在暗示这一切的结束——喝茶便是送客的信号。还未等于荣光说上几句话,释永信便举起了手中的茶水,轻啜一口,若有所指。
于荣光见状,连忙起身告辞,心中涌上一股难以言喻的失落感。
他和家人原本怀着恭敬的心情,前来少林寺,却未曾想到,迎接他们的竟是一杯孤零零的茶水。
或许这情形,令人想起了那个流传已久的段子。苏轼(或其他文豪)入寺时,和尚见他谈吐不凡,起初只是随口招呼“茶”。几番交谈后,和尚看到苏轼的风度,转而说“用茶”。当发现对方是文人墨客时,和尚满脸笑意,变换为“请用茶”。然而,在临别之际,文豪挥毫写下的,却是一段充满戏谑的话:“请”,“请茶”,“请用茶”。此时,和尚的脸上写满了羞愧与尴尬,仿佛被世俗的眼光与功名所困。
回到现实中,虽然于荣光的内心有些不悦,但这并非因为登山的劳累,也不因未能与武僧切磋,而是因为释永信待客时那杯茶的安排,让他感受到了某种微妙的冷淡。
少林寺的方丈释永信稳坐主位,面前一杯茶水,谈经论道,目光平和。然而,于荣光与家人则被安排在客位,面前空无一物。如此鲜明的对比让人感到不太舒适。马云则恰好有一杯茶在面前,这种微妙的差距,令人不禁心生疑问。
整场会谈下来,主人端坐品茶,而客人却只是默默干坐,气氛显得异常冷淡。既没有小沙弥上前续水,也没有一杯素茶待客,完全不同于古时待客的礼节。少林寺的古风肃穆与此刻的冷漠相碰撞,显得尤为格外。
此时,主人手握茶杯,而客人则是空空如也,令整个场面颇为尴尬。按照常理,无论客人是谁,待客之道应该平等对待,至少给予一杯清茶,以示尊重。而对于一个长期支持少林的信徒,如于荣光来说,这一份基本的尊重,显得尤为重要。
或许,释永信的冷淡态度源于某些隐晦的原因——或许是因为于荣光未向寺庙的功德箱捐赠足够的香火钱,或者捐款数额未达到寺庙的要求。没有香火捐赠,便可能难以获得应有的尊重。释永信似乎更看重香火钱,而非那些虚名远扬的信徒。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释永信坐得如此端正,脚步庄重,表现出极强的上下级分明的姿态。而于荣光则微微弯腰,坐得恭敬些许,这种差异在传统礼仪中常见于下属对上司,或晚辈对长辈的态度。可见,社会的等级差异在这里的表现尤为明显。
至于茶的价值,恐怕也非普通人所能承受。据说,释永信所饮的茶叶,每斤市值高达百万,而非每一个愿意品茶的人都能负担得起。如果你不是捐赠了几十万香火钱,如何能够获得这杯珍贵的茶水呢?
对于于荣光而言,他始终表现出极大的谦逊与敬意,每当释永信讲话时,他总是微微弯腰,认真聆听。然而,尽管如此,释永信似乎始终未曾真正看待他这个人,最终连一杯茶都未能接到。
也许,这场会面的待遇与身份地位相关。马云作为投资人,得到的待遇自然不同,而于荣光作为信徒,显然未能获得相同的礼遇。甚至不禁让人猜测,若李连杰亲自到访,又会是怎样的待遇呢?
或许,释永信只是简单地应付一下于荣光,而非真正将其视为重要的客人。正如有人所言:“香火钱未到,茶水自然难至。”
在寺庙的历史长河中,曾有信徒几经艰难跋涉,送来极具价值的御赐文物,甚至将御赐的紫金钵盂奉献给寺庙,但最终却未能享受到一顿温暖的茶饭。对这些信徒而言,连茶饭都难以获得,何况是那看似简单的一杯茶呢?
从这一切看,少林寺的待客之道,似乎更加看重名气与捐赠,而非真正的信仰与尊重。若是面对的是名人或高官,或许整个场景就会完全不同。
或许,这一切的本质问题并不在于茶水本身,而在于那种对待普通信徒的冷漠与不尊重。于荣光所感受到的不仅是茶水的缺乏,更是对他这个人所体现出的某种不被重视的态度。
于荣光一直以家庭为重,结婚35年来,他与妻子王玉苓一直过着低调而稳定的生活。他不仅在娱乐圈内被誉为“三好男人”,在婚姻中也表现出对妻子的极高尊重。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琐事,他总是尽心尽力,深得人心。可惜,这样一个表里如一的好男人,却在家庭中遭遇了难以避免的危机,妻子突然决心离婚,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样的隐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