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锡狄邦文理学校中方校长沈茂德看来,“文化融合”只是一种浪漫的臆想,而“萃取”东西文化的精髓,在文化冲突中构建文化平衡,才是国际学校管理的破局之道。
文丨沈茂德 编丨Sherry
在重点中学工作40年,尤其是担任重点中学校长24年,我对中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育人模式、学校管理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在4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我不仅参加了国内外众多的校长专业培训,也有了不少世界性的教育行走,对欧美、中国港、澳、台地区的基础教育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沈茂德
无锡狄邦文理学校 中方校长
2009年我在天一中学创办了AP课程中心,2018年进入无锡狄邦文理学校任中方校长,这些经历让我对西方的教育文化、课程体系、育人模式有了更多了解。
在国际学校的校园里,“咖啡”的醇香与“茶”的厚实构成了多元的文化环境,西方教育工作者与东方教育工作者在一个校园里共同工作。
这里既是全球化教育的试验田,也是东西价值观碰撞的微缩世界。经历了国际学校相对复杂的管理,我有了“既喝咖啡又喝茶”的教育主张,或者说有了这些经历后的一些教育感慨……
所谓“既喝咖啡又喝茶”,大约有以下文化意蕴:
必须正视国际学校教师群体间
存在巨大的思维和行为差异
我每天与百余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外籍教师在一个校园里工作,既有关于学校管理、课程建设、教师发展等诸多专业问题的严肃讨论,也有茶余饭后的闲散聊天。
在这些讨论和聊天中,时常会有各种文化“冲突”,甚至文化“难堪”。
在国际学校工作多年,有了强烈的感受,东西文化差异极大。这种差异既植根于个人经历,更植根于长期的文化浸润,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不同。在工作讨论与闲散聊天中,都有随处可见的外显差异。
文化是什么?在真实的校园生活中,文化可定义为绝大多数人认同的理念和基于共同理念形成的共同行为。
可以简述为,学校文化是一种非文本意义的公共约定,或者说,理念和行为成为一种复数意义的传统存在。
在学校生活中, 校长和教师群体肯定是学校文化的缔造者和传播者。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不仅成为学校文化的直接标志,更深刻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
在真实的学校管理中, 看到这种文化差异是一切管理工作的起点。
鉴于这种差异的客观存在, 如何形成一种“适合”与“和谐”的管理,既决定着国际学校的品质发展,更影响着真实的育人模式。
“萃取”东西文化精髓
才是国际学校管理“破局之道”
事实证明,“文化融合”只是一种浪漫的臆想,而“萃取”东西文化的精髓,在文化冲突中构建文化平衡,才是国际学校管理的破局之道。
可以清楚看到,在跨文化碰撞愈发激烈的教育场域中,“文化融合”的浪漫想象正遭遇现实冲击,“萃取”各自文化精髓的实践智慧更显价值。
所谓“文化萃取”决不是简单的拼贴移植,而是在保持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对异质文化要素进行价值性的“蒸馏”提纯,才能形成具有生命力的吸收式转化。
有许多专家高呼“文化融合”,而在真实的学校工作情境中,让学校走向高品质, “融合”只能是一种浪漫的臆想,而“文化萃取”则是有可能的。
所以,在国际学校的真实管理中,倡导“文化融合”还是践行“文化萃取”,是一个既有趣又有实际意义的管理课题。
“文化萃取”的本质是建立 双重“过滤”机制: 在引进异域文化时,需要通过本土价值网进行“过滤”;在输出本土文化时,则要用异域文化标尺进行丈量。
积累了多年国际学校的管理实践经验后,我的观点是:“文化萃取”既不能陷入文化原教旨主义的偏执,也不应坠入文化虚无主义的迷途。而应在保持文化主体性的开放中,借鉴、优选文化精髓,实现教育管理智慧的价值性生长。
可以清晰看到,国际学校教师群体中,有一群来自异域文化的国际教育工作者,他们带着植根于心的文化习惯,来到有几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文化环境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文化挑战甚至“文化难堪”,这其实是一种必然。
于是一个结论产生了,国际化绝不是西方化,而应该是多元化。
当然,中方管理者和中国家长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西方教育工作者倡导的“全人教育”和“尊重个性”的理念和行为,的确是涌现拔尖创新人才的沃土。
如果我们认同,教育是农业而非工业,那学校管理就应该反对“一刀切”,反对“齐步走”,“让天赋自由”的西方教育哲学优化育人模式,这对于涌现拔尖创新人才来说,肯定是一剂良药。
中国教育工作者既应坚守传统文化中一些优秀的理念,也应“萃取”西方教育工作者带来的一些现代理念。因而,又一个结论也产生了, “文化自信”和“文化理解”同等重要。
有了这样两个结论以后,中西方教育工作者必然会有共同的追求—— 文化萃取。
在学校管理中, “文化萃取”可以从
协调三对文化冲突开始
1. 协调西方价值引导的“个体主义”与东方价值倡导的“集体主义”的冲突
西方教育管理者倡导不唯上,不惧权威,强调个体的思维和价值,其精髓就是“批判性思维”。而东方“集体主义”的精髓是“和而不同”,强调纪律、集体协同、协作,倡导统一思想,共同行动。
这两种思维 都是具有生产力的。在学校具体工作中,学校管理者可以用个体主义的“活力”激发集体系统的创造力,以集体主义的“我们”制约个体主义的闲散分离。
在国际学校的运行中, 如果个体的主动性与群体的归属感,个体的独立决策能力与群体围绕共同愿景的统一行动,得以进行平衡、磨合,一定可以迸发出更大的能量。
新加坡教育系统推行的“团队、个人双轨评价”机制,正是这种平衡艺术的典范。
2.协调西方管理者强调“生活福祉”与东方管理者倡导“敬业奉献”的文化冲突
西方教育者内心有“下午四点后、节假日不回复工作邮件”的界限,认为充沛的休息才能保证教育质量;东方管理者则推崇“工作第一”的奉献精神,晚自习督导、周末家长会都会自觉视为职责所在。
西方教师对于工作与私人生活之间边界感的重视与坚持,确实可以提升个人幸福感、获得更多家庭支持,并有效减少职业倦怠,但缺少了对教师职业的责任要求与时间奉献。
可以清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下成长的教育工作者大多有“诲人不倦”的使命感与责任心,中国文化对教师的要求是强烈的责任感,饱含职业深情与教育温度。
东方管理者倡导“敬业奉献”应该是一种职业品德。“每个人都是学校的一张名片”,倡导“以身示范”“诲人不倦”。
在真实的学校管理中,在尊重西方思维的基础上,不断地帮助西方教育工作者认识中国文化,就应该成为中方管理者的重要工作。
当西方教育工作者逐步认识中国文化以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敬业奉献”也会有更多认同的教育行为。
3.协调“西方职业习惯”与“东方家长期盼”的冲突
西方教育工作者强调学生个体的自主“成长”,学校只是给予舞台和条件。 中国家长认为,孩子学业的督促与成长的管理都是教师的责任。
而这种差异常引发工作中心文化冲突:外籍教师认为加班侵犯权益,东方家长则质疑外籍教师缺乏类似中方老师的责任心。
东方家长认同“全人教育”的理念,但又普遍有学术成绩与个性都卓越的双重需求;
西方教师习惯用“过程性成长”展现学生的成长,而东方家长紧盯成绩单上的数字排名;
西方教师设计的项目式学习重在提升批判性思维,而东方家长认为这些活动太浪费时间;
西方教师觉得东方家长功利,而东方家长认为西方老师不接地气……
如此种种成为国际学校家校沟通压力巨大的原因。
所以,学校管理在正常内容之外, 如何加强西方教师中国文化的培训,如何通过家长学院帮助家长提升对全人教育的理解,就显得特别重要。
无锡狄邦文理学校在这两个方向上进行了大量探索,促进了学校的高品质发展和以能力为导向的育人模式的全面落地。
在国际学校的文化萃取实验室里,如果希望学校走向高品质,管理者既需要有博大的包容,又要有价值过滤的极高智慧。
可以这样说,每种文化都是有力量的,但每一种文化也一定有其根源性和地域性的局限。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国际学校中,“文化萃取”则是形成文化合力的必由之路。所谓“文化萃取”不是将东西方价值观强行勾兑融合,而是选其“适合”,提炼出激发教育活力的复合式精华。
当西方的“个性张力”与东方的“敬业专业”形成共振时,所谓的“萃取”就有了管理的价值意义。
作者招募&投稿 |tbeducation@daznet.cn
提供内容线索 | 微信:waitan2022
转载&合作 | 微信:waitan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