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早提出“茶道”概念的人是唐代诗僧皎然(776-780年)。皎然是唐代大历年间,涌现的杰出“诗僧”,他居于佛门,却与士大夫酬唱交往。他与陆羽是莫逆之交,相处数十年,或同处一室整日清谈,或互相拜会;陆羽离开湖州的短途旅行,皎然也尽力相陪;不能陪同的远游,还有诗作赠别。皎然对陆羽《茶经》的评价是嫌其对饮茶的意境探讨不够深入。而皎然自有悟道。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写道: “孰知茶道全而真,唯有丹丘得如此。”《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全文如下: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是一首皎然所作的五、七言古体茶歌。该诗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该诗用饮茶的好处来诮(讥嘲)崔石的饮酒,并列举了东晋两个著名的饮酒人物:毕卓、陶潜。

皎然讲述了他品饮剡溪茗的感受:第一饮达到涤昏寐,第二饮达到清我神,第三饮达到最高的境界得道。同时指出茶是最清高,其意在倡导以茶代酒,探索品茗意境的鲜明艺术风格。
从诗中可以看到皎然的“茶道”理念包括精神和技术两个层面,这是唐代“尚茶成风”,茶文化发展的新高度。
本文来源:《茶之最》,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