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民族传统美德的结晶。虽然与茶艺几乎同时产生,但是茶道却与茶艺有很大的不同,它除了讲究形式之外,更注重精神上的追求。而“和”就是茶道的核心灵魂。
“和”是我国古代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最初源自《易经·乾卦》中讲求“保合大和”的观点。所谓“保合大和”就是指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种要素构成的。唯有保持阴阳调和,保全大和元气,我们才能找到泽被万物的人间正道。加之我国的茶道深受儒释道三家的影响,所以对于身为茶道灵魂的“和”的真意,儒释道三家各自有着不同的阐释。
诗僧皎然是中华茶道的奠基人之一。皎然一生种茶,饮茶,并提出了“三饮便得道”的观点。这样就使得茶道在博兴之初就打上了禅茶一体的烙印。而佛家是讲究中和之道的,具体来说就是“汝当平等修习摄受,莫着,莫放逸”。在佛家看来,“和”就是要人们懂得在佛法面前人人平等,不要任意放纵自己。所以,“禅茶一味”就成为佛家对于茶道核心灵魂最突出的表现。
与佛家推崇“禅茶一味”不同,道家对于“和”的理解更趋近于回归自然。在道家看来,世间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元素构成的,只有阴阳调和,人与万物才能和谐相处,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和谐正是维持宇宙平衡的根本。因此,道家所追求的“和”在中华茶道中更多地表现为与自然亲近,讲究人性如茶。无论同什么样的人一起喝茶,喝茶者都需要尊重他人,和蔼待人,与他人和谐相处。
相对于佛道两家而言,儒家对于“和”的阐释便显得非常中规中矩,具有强烈的入世色彩。在儒家看来,所谓“和”便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庸之道就是过犹不及。在儒家的观念里,中庸之道就是为人处世的最佳状态,既不会过度,也不会不足。所以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世俗茶道中,“和”就是在泡茶的过程中掌握好火候,保持沉静的心态,在敬茶时对客人表现出浓情厚谊,在喝茶过程中表现出谦和之风。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和”竟然拥有如此丰富深刻的内涵。也只有“和”字才能准确地抓住茶的神韵与灵魂,才能将喝茶、修行与境界三者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帮助人们完成寻找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真谛。
本文来源:《中国茶文化》,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