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美国蒙大拿州参议员史蒂夫·戴恩斯于3月20日抵京访问,其共和党参议院全国委员会主席身份及与特朗普的密切关系,引发外界对中美关系走向的广泛关注。
戴恩斯并非普通议员。这位曾在中国工作生活六年的“中国通”,不仅是特朗普核心支持者,更是其政策立场高度契合的盟友——两人公共政策吻合度达86%。访华前,戴恩斯专程赴白宫与特朗普会面,美驻华使馆更罕见高调发布其抵京动态,甚至提及新任临时代办武安妮的“陪同”角色,外交礼遇远超普通议员级别。
戴恩斯资料图
从行动轨迹看,戴恩斯此行背负双重任务:一方面传递美方对贸易议题的诉求,另一方面试探中方在伊朗核问题上的立场。就在其访华消息公布前,中俄伊三方刚就终止单边制裁达成共识,而特朗普政府正计划与伊朗接触,美方急需摸清中方态度。
戴恩斯访华的时间点耐人寻味。特朗普政府自2025年初已对华加征两轮关税,中方随即实施反制。数据显示,美方制裁已反噬自身——约800万就业岗位受冲击,其中多数集中在支持特朗普的中西部农业和制造业选区。蒙大拿州作为戴恩斯的政治大本营,正是大豆出口受挫的“重灾区”。
美国商界的焦虑同步升温。苹果、特斯拉等企业因供应链成本激增损失惨重,高通、英伟达等科技巨头在华市场份额遭蚕食。即便特朗普政府发放农业补贴缓解矛盾,但农民群体中“要市场不要施舍”的呼声日益强烈。这些压力迫使戴恩斯在福克斯新闻采访中直言:“我们需要向中国卖更多商品,创造就业机会”。
戴恩斯资料图
对于戴恩斯的到来,中国外交部表态欢迎,但强调“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需美方展现诚意”。王毅外长此前针对美方关税政策发出五连问,明确指出“施压只会招致反制,合作才能共赢”。中方的底气源于多重因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吸引西门子、麦肯锡等国际巨头参与,欧洲企业对华投资逆势增长,与美企困境形成鲜明对比。
更值得关注的是,戴恩斯曾向白宫申请“总统特使”头衔未果。美国内鹰派势力担忧此举被视为“对华示弱”,最终仅以议员身份成行。这种政治博弈暴露出特朗普团队内部的分裂——既要维系强硬人设,又难抵经济现实压力。
戴恩斯访华虽难立即破局,却释放出三大信号:1.美方策略调整试探:从单边施压转向“边打边谈”,试图通过非官方渠道寻找政策弹性空间;2.中美互动模式创新:利用具中国经验的政客建立“二轨对话”,为可能的高层会晤铺路;3.全球经济格局重构:在美欧企业对华态度分化中,中国市场成跨国资本“避风港”的趋势愈发明显。
美国资料图
刁大明等学者指出,戴恩斯作为议员能发挥“温度计”作用,却难成“调节阀”。中美关系真正改善,仍需美方在取消关税、放宽管制等实质问题上迈出步伐。
这场跨越太平洋的外交互动,既是两国实力的碰撞,更是全球化与保护主义的较量。当戴恩斯在北京探讨“公平贸易”时,蒙大拿州的农场主们正盯着大豆价格波动——或许这才是驱动这场“好戏”的真正幕后推手。